摘要:一梦红楼二百秋,何处寻梦?河北省廊坊市,一座依据《红楼梦》描绘的仿古园林——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如今,这里不再只是砖瓦梁椽,更是一场可触、可感、可栖居的“红楼梦”。当古典名著遇上现代文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廊坊市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给出自己的答案。
来廊坊,当一回“红楼梦中人”——访“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品牌经理方圆
一梦红楼二百秋,何处寻梦?河北省廊坊市,一座依据《红楼梦》描绘的仿古园林——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如今,这里不再只是砖瓦梁椽,更是一场可触、可感、可栖居的“红楼梦”。当古典名著遇上现代文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廊坊市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给出自己的答案。
中国城市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作为一个沉浸式文旅项目,其最初的创意灵感来自何处?团队希望向观众传递怎样的《红楼梦》精神内核?项目希望通过体验唤醒观众对哪些深层文化议题的关注?
方圆:“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创意灵感,并非源于对《红楼梦》原著故事的简单复刻。幻城的总构想、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女士在8年前就确立了一个核心理念:这座城的主角不是曹雪芹,也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是《红楼梦》成书270年来每一位阅读《红楼梦》的“读者”。幻城希望传递的,不是某一个固定的《红楼梦》故事,而是一种《红楼梦》式的生命观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项目始终在试图唤醒观众去关注几个深层文化议题例如在中国式审美与哲学中,寻找现代人精神的栖息地;又比如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自洽与拼搏、经典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等。
中国城市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继承了哪些核心内容?相较于传统舞台剧或影视剧,“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在叙事视角、时间流动、空间感知等方面做出了哪些创造性转化?
方圆:幻城在核心思想上继承《红楼梦》的是原著中对人性深刻的悲悯与对命运的叩问。例如对王熙凤的重新解读,幻城不仅展现她的手段,更通过现代视角揭示其作为女性在家族与社会压力下的困境与反抗,让经典人物回归人性的现场。
在创造性转化上,幻城实现了三大维度的创新:叙事上,从“书中事”转向“心中事”:所有剧目都不直接搬运原著情节,而是聚焦《红楼梦》的读者。以《红楼梦》读者的视角讲述动人的故事,例如“二商店”剧场,讲述1974年一个苏州男孩如何因《红楼梦》与邻里建立温情。时间上,打通古今的平行时空:观众可以在一个下午,穿梭于1965年的三线建设、1987年的校园和清代的太虚幻境,感受《红楼梦》跨越时代的情感共振。空间上,建筑本身即叙事者:108个情景空间,如“其文若何”“若飞若扬”,它们不是静止的布景,而是引导观众“拐弯遇见美”,并在其中“照见自己”的情感容器。
中国城市报:项目选取了哪些关键人物与核心情节作为叙事主线?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一个经典场景是如何通过空间调度、演员互动、声光电效等方式实现沉浸式演绎的?
方圆:幻城没有设置单一的叙事主线,而是提供了多条基于读者情感共鸣的叙事线索。有重新讲述书中人故事,与《红楼梦》强相关的原著叙事线;有讲述各个年代读者故事的年代线。此外幻城也不光挑选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楼梦》人物和情节,也选取了一些小人物、小角色,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剧场”的贾环,“石呆子剧场”的石呆子,用小角色的独特视角重新打开经典。
在沉浸体验的打造方面,一个典型的剧场是“第三十五中学”剧场。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瞬间“穿越”回1987年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一员。台上的老师会真的向你提问,身边的“同学”会传小纸条。当毕业典礼的歌声响起,整个空间充满了青春的集体记忆。这里没有传统的舞台,整个校园都是剧场;演员与观众零距离互动,声光电效共同营造了一个无法分辨真实与虚幻的沉浸场域,让几乎所有年龄段的观众都为之动容。
中国城市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在文化表达、情感基调、目标受众或体验设计上,最独特的定位是什么?您认为“红楼IP”的沉浸式开发与其他历史文化题材相比,面临哪些特殊的挑战与机遇?
方圆:与同类项目相比,“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最独特的定位在于其美学体系的完整性与思想的先锋性。《红楼梦》本身蕴含的哲学思辨,允许幻城更深入地探讨真实与虚幻、理想与现实的边界。
“红楼梦IP”开发最大的挑战,在于其没有宏大的史诗叙事,而是绵密的人情与细节。但机遇也在于此——它触及的是中国人情感与处世哲学的底层密码。无论是职场中的拼搏,还是家庭内的代际沟通,观众都能在“红楼梦”的镜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中国城市报:有哪些因项目体验而激发青少年阅读兴趣或促进家庭亲子共读《红楼梦》的具体案例可以分享推荐?
方圆:开城2年多来,我们已接待了研学师生大概13万人次,并与上百所学校建立了研学合作。许多老师表示,很多学生来了体验之后,主动要求买一本《红楼梦》回去读。
针对《红楼梦》阅读“人物多、节奏慢、语言难”的三大痛点,幻城的沉浸戏剧观演+情境空间游逛的模式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
人物立体化:幻城不求全景式展现全书,而是深度刻画个别人物。例如从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甚至是贾环的视角和内容独白,引导观众理解一个书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懂得悲悯与共情。
节奏场景化:我们将漫长的叙事打散成一个个高浓度的情感场景。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我们聚焦于她雷厉风行的管理能力,十分钟就让一个“职场精英”的形象立了起来,与年轻人的现实世界产生连接。
文字视觉化:我们将诗词歌赋转化为极致的视觉空间。例如“黛玉葬花”的“若飞若扬”的空间,用漫天粉红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先感受,再理解。
我们坚信,只有当经典从书本走向生命,从舞台走向内心,它才能真正地活起来,传承下去。
来源:廊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