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难涨,是猪多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0:13 1

摘要:我认为猪价难涨,确实猪多是一个主要因素,生猪饲养量超过市场容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猪肉过多,消费疲软,猪肉卖不出去,自然而然生猪价格就会下跌,生猪涨价就很难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物价是由市场的过去状况来确定的,生猪价格自从去年8月上旬达到每斤11元后持续下

我认为猪价难涨,确实猪多是一个主要因素,生猪饲养量超过市场容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猪肉过多,消费疲软,猪肉卖不出去,自然而然生猪价格就会下跌,生猪涨价就很难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物价是由市场的过去状况来确定的,生猪价格自从去年8月上旬达到每斤11元后持续下降,连续一年多的下降,目前生猪价格在6—6.5元的范围波动,低的已经跌破每斤5元,多个省份猪价跌进5元,还有的“破5入4”,猪价已经进入寒冬时期。普通养殖场出栏的生猪价格已经低于生产成本,目前生猪生产成本普通养殖场每斤大约6.80元左右,集团养殖场低于6元。普通养殖场出栏一头已经亏本100元以上,多的亏损超过500元,就是养殖技术水平高的集团养殖场也已经陷入亏损状况。许多地方菜市场的猪肉早已经跌破10元价。

随着政府近期启动收储1.5万吨猪肉(大约收储肥猪16万多头)的计划,以及养殖场采取自保措施,减少肥猪出栏数量,囤积生猪进行二次育肥。近期生猪市场终于盼来了生猪价格的回暖,近几天生猪价格持续拉涨,生猪价格仍然处于亏本范围内,这让养猪人既兴奋又担忧,从目前生猪价格回升形势看,短时间内生猪价格要涨到成本线以上能赚钱有点难。

猪价难涨的原因主要是母猪饲养量过多、猪肉消费疲软造成的。

首先是各个养殖场饲养的母猪严重过剩,这是造成生猪价格难涨的主要原因,实行自繁自养可以减少疫病的传播、降低肥猪生产成本和提高养殖场养殖利润,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凡是实行自繁自养的养猪场很难发生生猪传染病的发生。近年母猪存栏一直超过4200万头,年生产的仔猪超过9亿头,人均0.66头,生产的猪肉人均可以达到60公斤以上,这么多的猪肉能够消费了吗?虽然从2023年就开始加速去产能化,根据统计资料2025年8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仍然高于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养猪人都知道,只有减少母猪饲养量,控制仔猪生产量,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实际上许多养猪人都是持观望态度,都不愿意大量淘汰母猪,淘汰的母猪没有新增加的母猪数量多,造成生产出来的仔猪超过育肥的需要,肥猪源源不断被生产出来,因此消费量没有增加,造成猪价难涨的状况。

其次是猪肉消费疲软是造成生猪价格很难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猪肉消费疲软的原因有二个,一是现在养殖场生产的猪肉确实越来越难吃,瘦肉多肥肉少,好看不好吃,这是造成近年来猪肉消费疲软的主要因素,养殖场为了提高养殖利润,全部饲养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的国外瘦肉型品种猪,过去上市的肥猪有农村散养的本地猪、有普通养殖场生产的和规模养殖场市场的,普通养殖场或多或少饲养部分含有本地猪血液的杂交猪,也给予一定的青饲料,生产的猪肉保留中国本地猪猪肉的柔嫩、滑、香。

近年来农村散养猪大量减少和普通养殖场减少含有本地猪血液的杂交猪后,现在养殖场一味追求更高的养殖利润,忽视猪肉品质,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全部是国外瘦肉型品种猪,而且终生喂配合饲料和抗生素等添加剂,造成这种猪肉寡淡无味,油气比较淡,瘦肉比较柴,并且有一股腥臭味。国内消费者的肉食品是以猪肉为主,上世纪猪肉的消费比例通常占肉食品的85%以上,本世纪以来猪肉消费占比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64.2%降至2023年的57.9%。现在猪肉已经没有过去的猪肉那种特鲜香,现在的猪肉寡淡无味。

二是消费者缺乏资金,购买力下降造成的,自从新冠疫情发生后和近年来通货萎缩的影响,百姓挣钱越来越不容易,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普通百姓购买力大幅度下降,购买力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猪肉的消费,这是自从去年8月份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另外是在生猪市场如此萎靡不振的状况下国内仍然大量进口低价的猪肉,使国内养猪业雪上加霜,加速生猪价格的下滑,这也是造成生猪价格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资料报道, 2025年1-8月累计进口猪肉70.78万吨,同比增长1.8%。这些进口低价猪肉冷储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4个月左右就要更换,因此这些进口猪肉在年底前必须投放市场,刚回暖的猪价又要面临回落。

现在猪价上涨缓慢,由于饲养的猪多,猪肉消费量增加不多,而且没有停止进口低价猪肉,我认为猪价上涨就很难。现在的猪肉价格逢节就下降已经形成了规律,在近期猪价是缓慢回暖,但是回升幅度不大,价格很难突破每斤9元的价格,大概率在每斤7—8元波动,要达到现在养猪行业公认的正常盈利水平每头为300元以上是很难的。

来源:老周说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