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1日晚上11点44分,酒泉那边的发射场又要亮了。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已经竖在塔架上,推进剂马上开始加注,空气里都是紧张的味道。这次不是试水,是实打实的载人任务——神舟二十一号,要出发了。
10月31日晚上11点44分,酒泉那边的发射场又要亮了。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已经竖在塔架上,推进剂马上开始加注,空气里都是紧张的味道。这次不是试水,是实打实的载人任务——神舟二十一号,要出发了。
这次上天的三个人,组合挺新鲜。张陆当指令长,他不是新手,前两年神舟十五号那趟太空之旅就是他飞的,回地球时还感慨过“星空真的太安静了”。这次再上去,估计心里踏实不少。另外两位,武飞和张洪章,都是第三批选出来的航天员,头一回执行任务,直接上实战,胆子不小。
尤其是武飞,名字一出来就有不少议论。90后,中国目前为止最年轻的航天员,这回上去,年纪还没一些老工程师大。你说他经验少?可人家从选拔开始就一路硬扛过来,模拟失重、密闭隔离、极端体能测试,哪项都没落下。航天员大队里有个说法:“没在地面练到崩溃,就别想着在天上稳定。”他能走到这一步,肯定不是靠运气。
张洪章是载荷专家,背景偏科研,任务期间主要负责空间站里的实验项目。这批实验里有几个是新材料和微重力生物方向的,数据拿回来可能会影响以后的深空探测路线。他虽然也没飞过,但地面演练做了上百次,连舱内每个按钮的反馈力度都记熟了。
现在整个任务节奏卡得很紧。火箭加注推进剂是个关键节点,一旦开始,基本就没退路了。发射前还有最后一次全系统演练,航天员要穿着舱内服在飞船里待几个小时,测试通信、生命支持、应急逃生这些环节。别看直播里他们坐得稳稳的,其实背上的汗早就把内衣浸透了。
倒数三天的时候,张陆回看了自己上次飞行的录像。他说最忘不了的是轨道舱凌晨掠过中国海岸线的那一刻,灯火像星子铺在黑布上。“再上去一次,还是想看看那个画面。”这话没说多热血,但听着让人有点动容。
酒泉最近夜里已经挺冷了,戈壁滩风大,技术人员在发射塔架来回穿梭。再过几个小时,那道光要划破夜空,把三个人送到四百公里高的轨道上。他们会在那里待上几个月,修设备、做实验、盯着地球转圈。
飞船对接空间站大概要绕地球好几圈,快得时候一分钟飞四百多公里。人在里面,其实感觉不到速度,只觉得窗外的云层和海岸线不断流动,像看慢放的纪录片。
这一趟,不光是技术的延续,更像是一个交接。老队员带新面孔,把经验一点点传下去。武飞出发前跟队友说:“我可能最嫩,但绝不拖后腿。”这话听着简单,可航天这事儿,本来就是靠一句话、一个念头撑下来的。
来源:湖畔的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