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 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清单(2025—2027年)》发布,为稳步推进本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开启新篇章。10月30日,市司法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对《行动清单》进行解读。
△新闻发布会由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鲍雷主持
近日,《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 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清单(2025—2027年)》发布,为稳步推进本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开启新篇章。10月30日,市司法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对《行动清单》进行解读。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强介绍市司法局推动首都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化发展情况。
以党建引领为根本指引:夯实以党建为核心的制度根基。2024年,印发《北京市司法局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以“六个纳入”为内容的联动格局。推动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等。稳固以财政为支撑的运行保障。推动法律援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激发社会参与动能。
以实现均等普惠为重要目标:依托“三台融合”织密基层服务网络。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16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343个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7206个村(居)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打造北京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五年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577万件;全市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实现“一端发起·三台通行”。依托村(居)法律顾问补强基层服务供给。开创全部法律顾问由职业律师担任的村(居)法律顾问“北京模式”,现有2700名职业律师被聘为村(居)法律顾问,年均提供各类服务41万件次。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法润京华”公共法律服务品牌,年均服务群众20万人次。
以解决人民急难愁盼为施策导向:法律援助应援优援。全市设立604家法律援助工作站;深入开展法援“安心行动”,近三年受理农民工民事法援案件4万件、讨薪6.5亿元。人民调解成效显著。建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7944家,选聘4万余名人民调解员。2021-2024年,全市人民调解组织累计开展矛盾排查146.3万次、调解纠纷111.7万件。公证行业强化服务便民。公证服务全面进驻市、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推进“公证减证便民提速”,对158项公证事项(事务)提速办理;开展“综合性公证养老”服务及“公证服务周末不打烊”活动;去年为1.4万件案件减免费用578万元。司法鉴定行业规范有序。出台司法鉴定地方立法,建立完善与法院沟通对接机制,强化司法鉴定事中事后监管,坚持非现场执法检查,常态化组织全市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案件文书评查。
以扩大对外开放为重要动力: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印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实施方案》,确定“1+N”发展格局;推动《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立法;举办“北京国际仲裁之夜”暨中心启用仪式;将仲裁人才培养纳入《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共建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发展中心;引进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成为首家在京设立代表处的境外知名仲裁机构;举办“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研讨会等系列宣介活动。本市律师涉外法律服务领军全国。截至2024年12月,北京有涉外律师4000余人,涉外律师事务所400多家;41家律所设立了境外办公机构362个,遍布97个国家和地区;170名北京律师入选司法部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各类数据均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三个方面推动法律服务供给从“有”向“优”跃升: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上持续发力。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持续提升各行业党建有效覆盖。在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着力破解城乡、区域服务不均衡问题,健全“一站式”调解机制,推动普法宣传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等。在服务首都现代化建设上持续发力。统筹推进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公益法律服务拓展、“法治体检”进企业等重点任务。
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刘鹏对《行动清单》进行解读。
《行动清单》的发布背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做出“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部署。近年来,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北京市司法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年,司法部印发《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后,市司法局紧密对接,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司法局关于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提升 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清单》。
《行动清单》的主要特点:涵盖范围广。针对全市各个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提出明确工作措施和任务指标,《行动清单》在司法部要求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律师、调解、普法宣传等方面内容。同时,明确了市、区两级的主体责任和任务分工。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制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各部门、各区沟通,提出相应的、可落地的改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时推进,取得明显成效。针对性实效性更强。采用“一区一策”方针,围绕各区工作重点难点,分别定制重点任务方向和措施,从而实现各区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行动清单》的主要目标:到2027年,基本形成标准严格、监管高效、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首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具体体现在:法律服务行业党的建设全面深化;公共法律服务统筹协调效能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等各项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显著提高;区域间、城乡间服务差距有效缩小,资源布局更趋合理;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
《行动清单》主要内容:详见往期推文《一图读懂丨三年行动清单发布,北京公共法律服务这样干》。
《行动清单》共26条,市级层面10条、各区层面16条。清单覆盖了全市16区,针对各区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区一策”,新闻发布会邀请了8个区司法局的代表,发布本单位三年行动工作计划
人民网、法治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政法网、新京报等中央和市属媒体到场参会。
来源:北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