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生命就进入倒计时!糖尿病的这种并发症,其实可防可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9:49 1

摘要:凌晨两点,急诊值班室的门被推开,一位年近六旬的叔叔被家人搀扶着进来。他整个左脚肿得像馒头,脚背皮肤泛黑、发亮,脚趾间隐隐有腐臭味,鞋子里垫着厚厚的纱布。

凌晨两点,急诊值班室的门被推开,一位年近六旬的叔叔被家人搀扶着进来。他整个左脚肿得像馒头,脚背皮肤泛黑、发亮,脚趾间隐隐有腐臭味,鞋子里垫着厚厚的纱布。

家属小声问我,是不是糖尿病烂脚?我点头。他的糖尿病史长达12年,却从未重视足部管理。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糖尿病足感染已经波及骨髓,截肢,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具毁灭性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死亡风险远不止于失去一条腿。根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1版)》的数据,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足部溃疡,

五年内死亡率高达50%,与某些恶性肿瘤相当。更令人警醒的是,约有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与糖尿病足相关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糖尿病足的出现,并不是突如其来。它是长期神经 病变周围动脉硬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血糖环境下,神经髓鞘逐渐退化,患者对疼痛、温度的感知下降,哪怕脚底扎了一根钉子也浑然不觉。微血管持续受损,导致足部供血减少,伤口极易坏死。

我曾接诊过一位出租车司机,糖尿病史8年,自述“脚底磨个泡,过两天就黑了”。这个被他忽略的小水泡,发展成了足底深达肌肉层的坏疽。

感染沿着筋膜间隙蔓延,牵连到小腿,最终不得不从膝下截肢。那天手术室外,他的女儿哭得瘫倒在地。这不是个案,而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真实场景。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足是“老了之后才会有的事”,但门诊数据显示,糖尿病足的发病年龄正在明显提前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的多中心调查显示,35岁以下患者中已有2.4%出现足部溃疡,这在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数字。年轻患者生活压力大、饮食结构紊乱,加上运动严重不足,使得早发糖尿病足成为一个新的警告信号。

在机制方面,糖尿病足的核心病理之一是下肢动脉狭窄。解剖学上来看,腘动脉以下的血管最容易发生钙化和闭塞。彩超常提示“动静脉血流信号消失”,这意味着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破皮,也难以愈合。医学上称之为“缺血型糖尿病足”,其预后远比神经型更差,死亡率更高。

不仅如此,糖尿病足与多种癌症的风险升高也有所关联。2022年《LancetRegionalHealth》亚太区刊登的一项台湾地区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溃疡者,其肝癌、膀胱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发生足部并发症者。

推测原因与慢性炎症状态、免疫抑制及代谢紊乱共同作用有关。这一发现打破了“糖尿病足仅仅是局部坏死”的狭隘认知。

从临床角度说,糖尿病足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糖尿病管理全面失败。糖化血红蛋白>9%的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率升高约3倍

很多患者在出现严重足部感染时,才首次被确诊为糖尿病,这类“隐匿型糖尿病足”往往起点就比别人低,治疗难度也更大。

治疗手段上,糖尿病足并非不可逆。你可能想象不到,一个看似“烂掉”的脚趾,只要控制好感染、改善局部供血、定期换药,是有很大机会保住的。

关键在于多学科协作。内分泌科控制血糖、感染科指导抗生素、血管外科评估重建血流、伤口护理师进行清创和敷料处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单靠一种治疗手段,远远不够。

在实际操作中,我最常强调的一点是“提前干预”。足部的任何红肿、瘙痒、破溃、变色,都不能当成“小毛病”。尤其是脚趾缝发白、发痒,有时是真菌感染的前兆

若不及时处理,很快会发展为破皮溃烂。还有一种情况叫“静息痛”,就是夜间脚痛得无法入睡,这是典型的缺血表现,必须立刻做动脉检查。

手术并非终点。大量研究显示,糖尿病足截肢后的一年死亡率高达39%,比许多早期癌症的生存率还低。这是身体功能、心理状态、营养状况全面崩溃的体现。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2年报告中提到,糖尿病足患者在被截肢后,生活质量评分下降超过70%,而大多数人从未接受过专业康复指导。

预防的真正关键,在于“脚下功夫”:每天用温水泡脚、脚底检查是否有破损、穿合脚透气的鞋子、避免赤脚走路以及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评估。

这些看似琐碎的动作,其实是避免走向截肢命运的第一道防线。而在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更是根本中的根本。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负压治疗技术在糖尿病足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干细胞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有望改善局部缺血环境;而负压技术则能有效清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生成。

这些技术仍在探索阶段,费用昂贵,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远不如严格控制血糖和早期干预来得直接有效。

临床中,还有一个被低估的风险群体,就是“糖前期患者”。他们虽然尚未达到糖尿病标准,但已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与微血管病变。

研究发现,糖前期患者出现轻度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的比例高达38%。这意味着,糖尿病足的“种子”,在糖尿病尚未确诊时就已经埋下。

我常对患者说,糖尿病足不是“烂脚”,它是身体在濒临崩溃时发出的最后警告。当你看见脚趾发黑、伤口不愈时,别以为是脚的问题,而是整个代谢系统已经亮起了红灯。

它不是孤立的病灶,而是全身病变的最末端表达,像一盏已经烧焦的灯泡,代表电路早就出了问题。

我们对糖尿病足的认知,正从“治疗”向“预测与干预”转变。2024年《中国糖尿病管理白皮书》提出,开展高危足筛查应成为糖尿病门诊的标准流程。

通过震动觉测试、足背动脉触诊、足底压力分布图分析等手段,医生可以较早识别潜在风险,从而避免悲剧发生。

糖尿病足,不是命运,而是积累。它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而是每一次血糖失控、每一次脚部忽视、每一个鞋子的磨擦、每一次拖延治疗,最终酿成的残酷结果。它不是脚的问题,是人对健康的妥协。

我见过太多患者,在截肢后才痛哭流涕地说“早知道就听医生的”。但这个“早知道”,往往代价惨烈。医学无法逆转时间,但可以为时间争取尊严。

脚下的路,终究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1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9):737-749.
[2]高玉霞,李文斌.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后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2):145-149.
[3]林建宏.糖尿病足与癌症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10):780-784.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