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明,让乡村更美好”。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省延安市举行。由成都市文明办、团市委及青白江区委宣传部联合推荐的青白江区阿智农场主、团区委挂职副书记张学智,作为全省仅有的3名农村青年人才代表之一参会,他以7年扎根乡土的实践,诠释了新农人如何
“文明,让乡村更美好”。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省延安市举行。由成都市文明办、团市委及青白江区委宣传部联合推荐的青白江区阿智农场主、团区委挂职副书记张学智,作为全省仅有的3名农村青年人才代表之一参会,他以7年扎根乡土的实践,诠释了新农人如何以文明实践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典范。
张学智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返乡抉择:文明初心照亮故土情怀
1994年出生的张学智,返乡前已是两家网吧的经营者。24岁的他年收入达数十万元,是乡亲眼中妥妥的“成功人士”,过着安稳惬意的生活。但家乡福洪杏产业的困境,让他无法心安。
2016至2018年,福洪镇杏花社区的特色产业遭遇重创。极端天气频发,高温烤裂果子、暴雨泡烂果园,导致产量锐减;加之村民盲目扩种、忽视品控与采摘时机,“福洪杏”口碑下滑、价格暴跌,“一筐筐好杏只卖几块钱,有的烂在地里”。看着果园逐渐荒废,张学智萌生了返乡拯救杏产业的念头。
学习农业专著
这一决定遭到全家反对,父母不解他放着好生意不做,要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爷爷也劝他农业太苦。但张学智心意已决:“我不能让村里的老果园就这么荒了,要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为筑牢创业根基,他用一年时间系统“充电”:参加区农业农村局培训、请教省农科院专家、研读农业专著,成功考取国家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为返乡创业做好了充分准备。
创业攻坚:科技赋能激活乡村动能
2018 年底,张学智返乡创业的第一步便遭遇“土地难题”。村民们对这个“没种过地的年轻人”充满质疑,担心土地被荒废,纷纷拒绝出租。他没有气馁,逐家逐户上门讲解创业愿景,最终得到一家企业支持,接手了30亩老果园,迈出了创业第一步。
接手的老杏树高达六七米,枝条杂乱、通风采光差,产量低且采摘管理不便。张学智向专家请教修剪、摘心、桥接等技术,经过无数次尝试,成功将老树科学矮化至3米。改造后,杏树每亩产量从几百斤跃升至2400多斤,最高可达3000多斤,人工成本降低四成,果实个头、色泽和口感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
矮化后的杏树
针对传统海棠红杏“大小年”突出的问题,张学智与专家合作开展品种选育,历时5年成功培育出“M红杏”。该品种口感甜美、果肉厚实、耐储存,彻底解决了产量波动难题,单颗售价达7-8元,是传统品种的数倍。为让乡邻共享成果,张学智将“M红杏”苗木种在村口路边,降低围栏高度方便村民剪枝嫁接,推动福洪杏产业整体升级。
共富实践:文明乡风凝聚发展合力
“阿智定的位置,照着剪准没错,来年肯定是好收成!”如今在杏花社区,村民们对张学智的信任溢于言表。而起初,村民对张学智的技术理念持观望态度,认为他“瞎折腾”。随着阿智农场产量、品质和收益的显著提升,村民们逐渐转变态度。村民陈林便是受益者之一,“以前一棵树只结二三十斤果,一斤卖几元;跟着阿智学技术后,一棵树能结 300 多斤,一斤卖十几元,收入翻了好几倍。”如今,杏花社区75%-80%的果农都采用了他推广的矮化改良技术。
为了让更多村民掌握致富技能,张学智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村民剪枝、施肥、防病。他根据果树生长阶段制定详细方案,现场示范操作要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此外,他还受邀前往凉山州昭觉县、普格县等地,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优化技术,让更多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张学智探索出“家庭农场+基地+示范户+农户”的产业模式,以农场为样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示范户引领,为普通农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帮扶。目前,他已带动成都周边及四川欠发达地区6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阿智农场也成为成都首家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四川省农科院首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并于2024年入选全国家庭农场主典型案例。
张学智受邀分享经验
薪火相传:文明实践续写振兴篇章
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张学智的目光不止于眼前的丰收。他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正牵头筹建青年孵化中心,盘活村里闲置资产,打造集创业指导、技术培训、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平台,为返乡青年提供资金、设备、场地支持,助力他们少走弯路、早日见效。
张学智向青年分享心得
同时,作为四川省家庭农场促进会副会长、成都市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团专家,张学智频繁前往新都、金堂、阿坝、凉山等地分享经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果树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模式,让文明乡风与致富技术一同传播。
受邀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张学智感慨道:“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不仅是邻里和睦,更包括勤劳致富、诚信友善、共享发展的新风尚。”他用7年时光,在杏园里种出了丰收,更种出了新时代乡村的文明底色。如今,在他的带动下,福洪镇杏花社区不仅产业兴旺、村民富裕,更形成了崇德向善、互帮互助的文明乡风,成为“文明让乡村更美好”的生动注脚。
记者:程汇仁
文编:丛茹
美编:方雅雯
编委:赵望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主管: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
主办:青白江区委网信办、青白江区委外宣办、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
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热线
点留言
来源:成都青白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