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光影苍穹数字艺术展展馆,看到了聚焦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汇集18位数字艺术家,涵盖人工智能、体感交互、沉浸式影像等前沿形式的展品,令人心旷神怡,眼界大开。展览围绕宇宙探索、人文关怀、人机关系等主题,展现了数字时代艺术的崭新样态,旨在推动科艺交叉创新,为观众提
10月29日夜晚,欣逢九九重阳日,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观艺术展。
夜幕降临,繁星璀璨,灯火辉煌,高楼林立,走进北航的校园,银杏树在灯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广场上威武雄宏的飞机款式各不相同,彰显着我国航空航天的辉耀史诗。
步入光影苍穹数字艺术展展馆,看到了聚焦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汇集18位数字艺术家,涵盖人工智能、体感交互、沉浸式影像等前沿形式的展品,令人心旷神怡,眼界大开。展览围绕宇宙探索、人文关怀、人机关系等主题,展现了数字时代艺术的崭新样态,旨在推动科艺交叉创新,为观众提供多维度的审美与思想体验。
数字线条、光雕投影,将数字变成艺术,带给观众一种雅致和魔幻的享受。柔和的画面,变幻的空间,无不令人震撼。光影之间闪耀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这就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
推开北航光影艺术馆的门,最先撞入眼帘的不是传统画作,而是一片流动的航空星河,墙面投影将歼击机的流线型轮廓拆解成细碎光粒,随着脚步移动,光粒又重新聚合为运-11运输机的经典机身,仿佛在眼前上演一场飞机诞生记。
展区深处,风洞光影剧场最是动人。透明展柜里陈列着北航早期飞机模型,柜外的动态光影则模拟出不同风速下的气流轨迹,淡蓝色的光带缠绕着模型机翼,让人直观看见空气如何托起钢铁。转角处的互动屏前,不少参观者正用指尖绘制飞机图纸,画完轻触屏幕,图纸便会化作三维模型在空中盘旋,耳边还会响起对应机型的引擎声,瞬间唤醒对航空工业的好奇与热爱。
最难忘的是出口处的时空长廊,两侧屏幕滚动播放着北航从研制北京一号到参与大飞机项目的关键瞬间,光影在地面织出跑道的轮廓,走在上面,仿佛踩着航空人的足迹,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这里没有冰冷的展品,只有光影编织的故事,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触摸到航空梦想的温度。
北航的光影艺术里,歼击机的轮廓会在墙面流转成星子,风洞气流化作淡蓝光带,连脚下的地面都能织出航空跑道的虚影,每一束光都在讲航空故事。
当光影落在北航艺术馆的展柜上,静态的飞机模型便有了生命,光带模拟的气流缠绕机翼,引擎声随光影变化起伏,像把蓝天搬进了室内。
北航的光影从不是单纯的亮,是北京一号的图纸在屏幕上凝成实体,是运-11的机身由光粒聚合而成,每一处光影都藏着航空人的初心。
走出展馆,在夜色阑珊中,我们参观北航校园里草坪上停放的各种款试的飞机,其中运-1是中国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1974年试制、试飞成功,曾用于农业作业、地质勘探等。
运-8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中型、中程运输机,主要用于运送或空降人员,空投货物等,2018年12月退役。
北京一号是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1958年北航1400多名师生仅用100天便将其送上蓝天,机身上写有“北京-1”红色大字。
轰-6轰炸机是中国研制生产的双发高亚音速中型喷气式轰炸机,1968年12月首飞,可执行战术战略轰炸、侦察等多种任务。
月色正浓,秋光正好,星夜到访,感慨颇深,感慨我国航空航天日新月异的翻天巨变,感动航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民族精神。
来源:杨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