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北·“十四五”邯郸答卷丨强农兴城,谱写城乡统筹新篇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09:36 1

摘要:“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始终锚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目标,一手抓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乡村根基,一手抓城市功能提升增强承载能力,推动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城乡区域发展实现从“单向带动”到“双向融合”的生动转变,一幅农业强

“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始终锚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目标,一手抓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乡村根基,一手抓城市功能提升增强承载能力,推动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城乡区域发展实现从“单向带动”到“双向融合”的生动转变,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市优的城乡融合画卷徐徐展开。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以科技为翼、以产业为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成为全省唯一超百亿斤的市。2024年更是交出亮眼答卷——粮食播种面积1177.08万亩,总产547.24万吨(109.448亿斤),亩产464.91公斤,单产、总产均位居全省第一。

不仅如此,我市在粮食高产攻关中屡破纪录:2022年小麦千亩示范方首次实现全省大面积亩产超800公斤,2023年夏玉米百亩示范方首次实现全省单季亩产超“吨粮”,为全省粮食高产提供了“邯郸样板”。

“菜篮子”供给水平同步跃升。202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62.3万亩、产量632.3万吨;肉产量55万吨、牛奶产量22万吨;禽蛋产量达103.0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2%,在全省率先实现禽蛋产量“百万吨”突破,让群众的“菜篮子”既丰盛又安心。

种业振兴与科技赋能为现代农业“强筋健骨”。成安众人信、磁县禾下土两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华中农业大学河北生物育种产业研究院落户肥乡区,为种业创新注入“硬核力量”;曲周科技小院模式因成效显著被写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成为科技服务农业的全国典范。

乡村特色产业更是“多点开花”。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8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133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五得利、晨光生物跻身“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品牌价值分别达111.24亿元、50.15亿元。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省级领军企业品牌分别达21个、15个,鸡泽辣椒、馆陶黄瓜、大名小磨香油3个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计划,数量均列全省首位。

此外,我市还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4年,成功承办全国第二次、全省首次国际有机农业联盟有机产业与有机产品市场发展大会暨第七届亚洲有机大会,邯郸农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邱县大力发展玫瑰鲜切花产业,年产玫瑰鲜切花约2000万枝,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图为10月23日,村民在邱县盛水湾玫瑰产业园采收玫瑰花。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郝群英 摄

“十四五”期间,邯郸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有力。全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一体设计、一并推进,6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加快发展,535个脱贫村全面提升,10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持续完善,连续4年在省对市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评“好”的等次。防贫监测精准高效,累计识别监测对象7859户25905人,户均落实帮扶措施4.2个,累计消除风险3105户9909人;产业就业帮扶扎实推进,2021年以来,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66.4亿元,形成帮扶产业项目2738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4450.56万元,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小额信贷政策应知尽知、应贷尽贷。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不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为全球减贫提供“邯郸经验”。

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以来,全市改造提升农村户厕52.8万座,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73%,累计建设公厕3600座,实现“一村一公厕”;在全省率先开展畜禽粪污全面治理,处理率达99.2%,魏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累计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387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27.4%,魏县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武安东太行、邯郸环城等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加快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5个、省级示范村镇22个,数量居全省第一。肥乡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22年)》,复兴区“分类施策多举联动治出一方和谐稳定”案例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武安市白沙村成为全省首个获得“第二批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称号的乡村,“大地流彩·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邯郸站活动成功举办,乡村文明新风尚日益浓厚。

“十四五”期间,邯郸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城市更新“出亮点、补短板、疏堵点”十二项攻坚行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路网畅通攻坚成效显著。聚焦群众“出行难”问题,我市着力打通城市“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十四五”期间,累计打通“断头路”28条41段,新增通车里程36公里,北仓路、陵西大街、东柳大街等一批群众期盼多年的道路顺利通车,有效破解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分割城市的难题,城市交通“大动脉”更畅通、“微循环”更便捷。2025年谋划实施的光明大街北延、联华路东西延等40个道路畅通工程项目和7个城市路网中部拉框架项目,目前已有4条拉框架项目、23条道路畅通工程实现主路通车。

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深度治理攻坚惠及千家万户,全市对368个老旧小区实施整改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已完成242个小区、99万平方米外墙保温改造,137个小区2071户居民更换铝合金窗户,累计加装充电端口26万个、接通小房电源5万余个;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建成社区食堂108个、养老服务设施95个、托幼设施36个,打造33个高品质示范小区,仁达嘉苑、钢三社区等“完整社区”让居民享受“5分钟便利生活圈”。

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实施“四横四纵一外环”改造更新项目,对光明大街、东柳大街等主城区11条道路进行综合提升;公交站亭、遮阳棚、“甘丹”造型果皮箱、成语井盖等公共设施将“胡服骑射”“成语典故之都”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邯郸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随处透露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新华商业街区改造升级后成为汇聚烟火气的“打卡地”,50个精品街区、11个精品片区、100条背街小巷改造完成,让城市既有“现代范儿”又有“文化味”。

城乡发展的变化,是每个邯郸人可知可感的。多年的采访中,眼里满是看得见的变化,心里装着说不完的暖意。在乡村的麦田边,种粮大户捧着饱满的麦穗笑:“今年收成不错,日子越来越红火”;在干净整洁的村里,大妈指着新公厕念叨:“再也不用跑远路,村里比城里还舒心”;在邯郸主城区,刚通车的北仓路上,居民骑着车感慨:“盼了好几年的路通了,上班能多睡十分钟”。

这些细碎的瞬间,比数据更动人——109亿斤的粮食总产里,藏着农技人员的汗水;1387个省级和美乡村中,装着村民对好日子的期待;28条“断头路”的打通,连着城市里的民生牵挂。从田间的“吨粮田”到社区的“小食堂”,从乡村的石堰梯田到城市的成语井盖,邯郸的城乡不是单向奔赴,而是双向暖融。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苏醒

来源:邯郸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