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800公里,42个大山里的孩子来到北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9:24 1

摘要:不算太大的排练厅里,挤满了清脆、圆润的笑声,即将在百讲观众厅演唱的孩子们,轻快、自如。舞台上,静音手势打出、钢琴伴奏声起,42个孩子的目光盯在同一个点,自信、专注。

不算太大的排练厅里,挤满了清脆、圆润的笑声,即将在百讲观众厅演唱的孩子们,轻快、自如。舞台上,静音手势打出、钢琴伴奏声起,42个孩子的目光盯在同一个点,自信、专注。

24年7月,北京大学在弥渡开展的“‘歌声改变人生’校园美育”项目——弥渡县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荣获最高奖项;今年暑假,合唱团先后辗转香港与成都,参加2025世界合唱节与2025成都(国际)童声合唱音乐周。

这一次,携着山间的清歌,跋涉2800公里,他们来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带来北大“音乐厅里的思政课”的系列演出。

小河淌水,流向燕园

19日晚7点,飞机落地24小时后,孩子们身着民族服饰,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舞台。第一首《憧憬》,是《小河淌水》民歌主题印象曲。钢琴前奏结束,伴着指挥起拍,起头两句“月亮出来喽,照向那山坡哟”自高处倾泻下来,澄净、空明。在这个可容纳2000余人的观众厅中,弥渡少年们的歌声饱满响亮。

这是继去年7月在百讲李莹厅表演后,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在北大的第二场演出。一年多时光过去,合唱团成员规模持续扩大,已达到223人,孩子们的演唱技术、表演能力也在每周六的合唱排练、一场场大型赛事中不断进步。

弥渡的带队老师们对此同样深有感触,王晓溪老师感慨,“从一个容纳上百人的音乐厅到容纳上千人的音乐厅,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但相较于上一次,技术、表演能力都有进步。在老师眼里,他们已经非常棒了。”

舞台灯光明晃,42名孩子分列站在三层站架上,台左一架三角钢琴,合唱团艺术总监、常任指挥靳子玄立于台中,指挥合唱。节目前三篇章,加上序曲,共计十三首歌,长达数十分钟的合唱,孩子们伴着节奏微微摇摆,眼神时刻紧随挥拍动作,起落俯仰间,音律婉转。

第三篇章结束,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金帆舞蹈团演出原创舞蹈《娉娉然》,取材自弥渡花灯舞,裙摆翩跹间,踏歌和乐、活泼自然,将弥渡的风俗人情携至舞台方寸间。旋即由北大离退休教职工合唱团、元培学院元声室内学生合唱团共同演出《黄水谣》,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并与小河淌水共唱《保卫黄河》。

迅速更换服装的孩子们与元培同学、老师们在台上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三支合唱团成员的年龄从10岁到88岁,跨越了大半个世纪,歌曲中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此刻正具象流转于清澈、昂扬、厚重的合唱中。

“通过歌曲的演唱,好似看到了奔腾的黄河,看到英雄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也深深感悟到,革命精神的接力棒有了传承!”

——苏翌丹 离退休教职工合唱团团长

“老师们像是在唱自己经历过的岁月,元声的同学们唱着我们这代人对守护的理解,小河淌水的孩子们则像一颗颗小种子,跟着旋律悄悄扎根。老人的沉稳、青年的热烈、孩子的纯粹混在一起,让我们看见有些情感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总有人用自己的方式把它接过来、传下去。而我们能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成为这传承里的一分子,真的特别幸运。”

——滕菲 2024级元培学院本科生

用歌声架起家乡与世界的桥

此次北大专场音乐会的选曲也有着特殊的考量,按主题分为六大篇章,有融合弥渡花灯音乐的《上学调》、改编自游戏的《原神·轻涟·飞鼠进行曲》、流行歌《无名的人》、古诗词歌曲《江雪》等。但最核心的,始终是“乡愁”。故乡的民歌是地理上的乡愁,童年是一生的乡愁,文化是文脉的乡愁,流行是年代的乡愁,最后以《保卫黄河》与《国家》落定,唱响宏大背景中民族历史的乡愁。

此刻,孩子们对歌曲的深刻意涵可能体悟有限,好在理解音乐从不囿于标准答案,与音乐相处的魅力即在于照见当下的自己,将其与生命交融在一起。

乡愁的力量一定是在现在为未来埋下的。”如若在多年后,彼时的少年能想起那些魂牵梦萦的旋律,想起《洱海的记忆》里的牌楼巷口、《桃花蜜》里的三月芳菲,想起与儿时伙伴并肩排练时沉醉的夕阳,乡愁的力量就会悄悄涌上心头,托举着他们。

艺术作品承载着虚拟想象,予人情感的慰藉;而合唱团的集体时光,是在眼前的现实里落地铺展,留下绵长的回响。在靳子玄眼里,音乐是孩子们连接虚拟与现实的过渡地带,孩子们在这段旅程中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与艺术素养,更是一份直面生活的担当——在平衡作业与排练的过程中学会规划,在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中勇于争取,在为失误负责时体会成长的坎坷。

当合唱团的日子与家乡的腔调一点点被唱进心里,将来某一天,记忆里的歌声也能似山间悄然蓄劲生长的花,舒展、绽放、闪耀

从北大出发,静待花开

靳子玄第一次到达弥渡,是三年前的春天。“合唱唱的是文化、哲学和信仰”——曾师从我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杨鸿年先生,靳子玄想将先生这份宗旨传承下去,为接力童声合唱事业贡献力量,于是最终决定接起在弥渡创办少年合唱团的任务。

作为常任指挥,自2022年以来,靳子玄每月都要往返一次北京和弥渡,用周六一整天的时间为孩子们上课。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五点,分别是基础班、预备队、演出队的授课时间,他会同时做总结性与展望性的教学,并交由当地指导老师在该月其他三周里完成相应的教课任务。

靳子玄给孩子们讲解歌唱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能直接带到孩子身边的音乐启蒙终究是点对点的微光;但当老师把系统的方法学在手、用在课堂上,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新的光源,把音乐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里。在指导孩子们的同时,靳子玄还会每周线上把关带班老师的排练计划,打磨老师们的教学能力与指挥细节,让艺术教育的根系扎得更深、更稳。

翻山越岭往返弥渡的三年,也是自我打磨与沉淀的三年,靳子玄的心境变得更加自洽。暂时卸下浩杂的信息,置身于大城市的喧嚣之外,那些曾萦绕心头的迷茫与不确定感似乎都能得到缓释。当看到弥渡孩子们纯粹的感情、童真的视角、赤诚的心时,当一次次感受到生命交集的可贵与美好时,他就明白,自己被需要的地方,就是心之所向的正确方向。

“虽然靳老师平时上课挺严肃的,但每次和我们说笑、玩闹的时候,就是一个很阳光的大哥哥,也很关心我们,为我们考虑很多。”

——王敏 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三中高二学生、合唱团三声部成员

时光深处总有告别与无奈,合唱团规模扩大的过程总是曲折的,中途成员流失是绕不开的坎。目睹常有孩子因升学退团,纵然不舍,靳子玄也会鼓励他们先专注于眼下学业,随时再回合唱团的家。深知乡愁飘渺难诉,他就默默为孩子们编织着音乐的梦想,将《世界赠予我的》温柔与《岁月里的花》的芬芳揉进旋律,将课本里的《江雪》与《村居》谱成流淌的诗行,守护着孩子们在童年播下音乐的种子,静待生命花开。

靳子玄给合唱团2班上基础音准识谱课

清润的歌声浇灌着爱与希望,不忙着奔涌,不急于成熟,就像弥渡的山野,从不着急。春天的桃花漫遍,夏天的小河淌水,秋天的金黄香十里,冬天的雪落下来,一切都按自己的节奏来。

打造文化名片,用歌声改变人生

作为北京大学在弥渡开展的“‘歌声改变人生’校园美育”项目,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的源起最早要追溯至12年前。地处云南高原西部的弥渡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北京大学与弥渡结成帮扶对子,依托自身资源全方位帮扶,探索启动“1+8+N”帮扶工作模式,于2020年助力弥渡县正式脱贫。

2021年7月,在弥渡参与帮扶工作的北大老师在调研当地情况时注意到,很多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课余生活匮乏,多余的精力被手机和网络占据。同时,弥渡虽小,但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拥有花灯戏和民歌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根据弥渡民歌改编的,只是非遗传承缺乏创新性举措。“可否就地取材,利用北大的优势为弥渡的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点事情,也为弥渡打造一张文化名片。”带着这个想法,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一支少年合唱团的想法诞生了。

合唱团的发展亟需更多的指导老师与更好的教学资源。县内初中和小学音乐老师组织起来进行声乐学习,富有经验的北大人亦参与其中,提供帮扶指导。彼时正攻读艺术学院博士学位的靳子玄,经过五天的反复考虑决定接受邀请,担任合唱团艺术总监和常任指挥,“陪着孩子们长期练”,干好这件磨技术的事儿。

合唱团初期排练

除此之外,在弥渡帮扶的北大老师负责协调和管理工作,本地教师负责落实靳老师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工作,张海鸥、王晓溪、杨丽琼、茶冰雪、周丽姣、李朝芳、彭雯豪等本地教师组成了合唱团的稳定教学团队,同时聘请了聂巧老师负责相关后勤工作。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参与合唱团部分财务、宣传、演出组织等工作。

随着合唱团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入了“学生团委会”,让有想法、有能力并且专业水平相对成熟的学生,担任学生团长、副团长和声部长,参与自主管理、自主排练、以大带小的合唱团组织建设。

靳子玄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合唱团聘请了攀枝花的夏士杰老师作为日常高水平钢琴艺术指导,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刘畅杰老师作为本次音乐会的特邀钢琴艺术指导,先后联系西华师范大学、成都童声合唱团、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指挥学会和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等业内资源,为合唱团的学生和老师创造了演出、交流、学习和参赛的平台与机会,并为合唱团组建了一支由国内一线一流青年合唱指挥家组成的顾问专家团队。

在各方支持下,合唱团成功走上正轨、加速前进,孩子们的变化更令人瞩目。从“不敢出声,也不识任何的谱”到在聚光灯下放声歌唱,并在各类国内、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他们仅仅用了三年。

2023年,在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上,获得12岁以上青少年组、民族组两个组别金奖

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获得少年组、乡村地区团队组两个“一级合唱团”荣誉

在“2025世界合唱节——香港”中获得民谣组金奖,并受邀与国际一流合唱团同台参加星级音乐会演出

今年暑假,弥渡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先后辗转香港与成都,参加2025世界合唱节与2025成都(国际)童声合唱音乐周,并亮相了家乡当地的弥渡民歌节,经历了成团以来最忙碌的演出季。

三年过去,合唱团早已不是最初那只有二三十人的试验规模。如今在册的223名学生,按合唱水平与年龄分为三个班,最小的7岁,最大的已经读高二。

合唱团里约七成是留守儿童,而音乐的暖意正悄悄改变着他们的性格。最初见了靳老师会躲的羞怯早已全然褪去,孩子们的话匣子总像雨后的春笋,热闹地冒着对音乐、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和孩子们)熟了之后,你就能看到他们其实对你毫无戒备,真的是一颗赤子之心,直来直去,想到什么说什么,平等地用他们最赤诚的东西,很直接地去打动你。”

歌里唱的远方,有时也会描摹出梦想校园的模样;手里的歌谱,不知不觉就变为了“要一直唱下去”的念想。合唱团的两届毕业生中,有不少孩子已经凭借艺术生的身份考入大理城区的重点高中,将热爱转化为更清晰的艺术道路。那些曾经鲜少出县城的孩子,如今正握着艺术的船桨,从淌水的小河划向更宽的江。

组建合唱团的初心,在于给予孩子们广阔、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去摸清内心的热爱,激发自我的潜能。而这些落在实处的守护,正是合唱团在当地日积月累探索出的美育核心。

如今,合唱团的“世界梦”才刚起步。参加国际比赛为孩子们打开了第一个连接世界的窗口,也让合唱团树立了下一阶段的心愿和长远目标。未来,孩子们会出更远的门,登上更大的国际舞台,去看大洋彼岸那些古老音符诞生的地方,也用歌声让弥渡“民歌之乡”“花灯之乡”的文化名片真正走向世界。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

图片 | 黄喆、宋柏凝、曹梦瑶、王子谦

视频拍摄 | 黄喆、侯汮彤、曹梦瑶、王子谦、张一涵、付佳祥

视频剪辑 | 张维祎

排版 | 王单逸

责编 | 曹梦瑶

来源:北京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