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预警:H3N2 毒株成主流,医生提醒:这些防护要点早知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8:40 1

摘要:流感不是感冒的艺术化表达,而是每年冬天都会掀起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今年主角换了,是那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机械味”的H3N2,它不像H1N1那么耳熟,却一点不含糊,中招几率高,恢复速度慢,年纪大点的、身体底子差的,尤其容易“扛不住”。

家里有个小孩上幼儿园,回来一连打了五个喷嚏,奶奶立刻咚咚咚跑去厨房煮姜汤;妈妈一边翻手机查“流感症状”,一边自言自语:“不会又中招了吧?”

爷爷倒是镇定:“小时候咱那时候,得了也就得了。”——真的是“得了也就得了”吗?

流感不是感冒的艺术化表达,而是每年冬天都会掀起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今年主角换了,是那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机械味”的H3N2,它不像H1N1那么耳熟,却一点不含糊,中招几率高,恢复速度慢,年纪大点的、身体底子差的,尤其容易“扛不住”。

它不是来吓唬谁的,它是实打实的数据告诉我们:这波流感,不太一样。

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呼吸科门诊,一位47岁的男性,原本身体硬朗,平时连感冒都少见,这次感染H3N2后高烧四天未退,咳嗽剧烈、体力透支,几乎无法工作。医生判断为病毒性肺炎,需住院观察。这类因流感引发的“重感冒”病例,近期明显增多。

从医学视角来看,H3N2这个毒株的一大特点,就是“狡猾”:它变异速度快,逃逸能力强,即使去年得过流感,今年也不一定免疫。如果把它比作一个“老江湖”,那我们的免疫系统就是“新警察”,不熟悉对方套路,自然容易吃亏

更棘手的是,它喜欢“欺负”老人、孕妇、儿童和慢病患者这些“免疫力不在线”的人群。这不是说年轻人就安全了,而是说,不重视它,你可能连请假都来不及,就已经高烧在床。

那为什么每年都有流感?我们已经那么注意了,它还敢来?

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复杂。病毒的世界也讲“适者生存”,它们为了生存,一直在“换脸”,每年都变点花样,让我们去年打的疫苗、吃的补药统统“失效”。就像你刚记住一个骗子的长相,他下次换个发型、戴副眼镜,又骗到了你。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无能为力。关键在于:我们对流感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感冒级别”,对它的防护,却还在用“老办法”。

有人觉得穿厚点就能防病毒;还有人一感冒就狂吃维生素;甚至不少人坚信“多锻炼就不会生病”。这些做法,看似合理,实则漏洞百出。病毒可不会因为你穿了秋裤就放你一马

真正有效的防护,得从“内外兼修”下手。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提升免疫力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对”。很多人在冬天大补牛羊肉,却忽略了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导致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反而容易“上火”或便秘,弄巧成拙。

从中医的角度看,流感属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尤其H3N2病毒,多表现为“寒中夹热”,也就是初期怕冷、后期发热重,伴随咳嗽、喉咙痛、流涕等症状。这时候不宜一味“清热”或“温补”,而是要因人而异,辨证调理。

再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生活节奏快,社交频繁、空气流动性差,这些都为病毒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温床”。办公室、地铁、商场、电梯,每一个角落都是流感的“中转站”。你不戴口罩,它却“逮着你就上”。

心理状态也不能忽视。长期焦虑、过度疲劳,会让免疫系统“打瞌睡”。这不是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身心反应。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免疫力杀手。

如果说病毒是一把剑,那免疫力就是你的盾。盾不坚,剑必穿。

预防流感这件事,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工程”:吃对、睡好、心稳、人少的地方少去,尤其这段时间,别觉得自己“百毒不侵”,H3N2可不认人情。

说回营养,很多人听到“免疫力”就去买保健品,其实很多食物本身就是天然的“免疫增强剂”。

比如香菇、红枣、山药、紫甘蓝、莲子、黑豆、南瓜籽,这些食材在传统饮食中早就有“扶正祛邪”的用途,从功能营养学上来看,它们富含多糖、微量元素、植物化合物,对调节免疫系统有实际作用。

再加一些生活小技巧:进屋前洗手,出门戴口罩;早睡胜过补觉,晒太阳比补钙靠谱;饭后散步比饭后一根烟更解乏。这些看似“陈词滥调”,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

而恢复期的调理更是关键。很多人一退烧就火锅配奶茶,觉得“活过来了”,其实身体这时候还在“打扫战场”。这个阶段,饮食应以“清淡、温润”为主,可适度摄入一些温补类汤水,如萝卜炖鸭、陈皮煲鸡、山药排骨汤等,帮助脾胃恢复、气血重建。

作息也不能立马恢复到“熬夜模式”。如果说发烧是火,那恢复期就是余烬未息,稍一刺激又可能复燃。这时候的“养”,不靠药,靠“稳”。

流感不仅是身体的事,它也是社会的事、文化的事。古代《黄帝内经》早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意思是说,身体里正气旺盛,外来的病邪就不容易入侵。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有了疫苗、科研、消毒液,但如果内在的“正气”不够,外在的防护也只是临时“雨伞”

流感并不遥远,它就在你的办公室、孩子的学校、菜市场的拐角处。它不像电影里的灾难情节那么轰轰烈烈,它是润物细无声地让你请假、误工、疲惫、焦虑、失眠、反复咳嗽

当你看到身边人一个个中招,别再只是发个朋友圈说“又开始了”,也别等到自己烧到39度才想起“好像今年没打疫苗”。从今天开始,给身体一个“准备期”,给生活一个“缓冲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国家流感中心《2025年流感监测周报》

2.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相关章节

3. 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来源:郜医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