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萍乡坐落于赣西边界,湘赣两省在此交汇,既是红色基因厚重的革命之城,也是坐拥武功山等优质资源的旅游胜地,更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的核心节点。这座城市自古便是交通要冲,如今正以高铁、高速为骨架,持续织密内外联通的交通网,加速融入长株潭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
萍乡坐落于赣西边界,湘赣两省在此交汇,既是红色基因厚重的革命之城,也是坐拥武功山等优质资源的旅游胜地,更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的核心节点。这座城市自古便是交通要冲,如今正以高铁、高速为骨架,持续织密内外联通的交通网,加速融入长株潭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
一、高速路网:内外联通的“大动脉”全面升级
(一)沪昆高速互通:北大门的“焕新工程”
2025年9月26日,沪昆高速萍乡互通改扩建工程正式通车,这个耗资1.52亿元的项目,让萍乡北大门彻底改头换面。原先3进5出的收费站,升级成4进6出的宽幅通道,总宽度达到59.3米,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远远望去气派又醒目。
1. 通行效率的质变肉眼可见。以前节假日进出高速常要排长队,如今10个车道全部开放,车辆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了3/4,货车通行更是顺畅了不少。
2. 配套工程同样扎实。1604米的匝道同步建成,其中192米的桥梁段落采用高标准施工,设计时速40公里,既保证安全又兼顾效率。从开工到竣工仅用4个多月,赶在国庆前通车,实实在在方便了市民出行和游客到访。
(二)绕城高速:串联县域的“黄金环线”
萍乡绕城高速新建工程正处于冲刺阶段,尤其是芦溪段的建设现场,十月中旬还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条全长34.035公里的高速,从芦溪县银河镇接沪昆高速,一路经芦溪镇、上埠镇、南坑镇,最终在湘东区白竺乡连萍莲高速,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可达100公里。
1. 征地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3700余亩土地交付、500余栋房屋拆迁,强电弱电迁改也完成了70%。全线桥梁、隧道等关键工程都在推进,总体进度已经达到40%,按照计划2025年底就能完工。
2. 标志性工程进展显著。国道319线跨线特大桥的墩柱已经全部建好,梁板架设完成了69%,远远看去像一条即将成型的“空中长虹”。源头互通的箱涵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钢筋骨架搭建得密密麻麻,马上就要进行混凝土浇筑,这可是未来交通转换的关键节点。
3. 生态保护同步推进。互通枢纽的边坡上,施工人员一边做框格梁防护,一边播撒草籽,既保证坡体稳定,又能恢复植被,做到了建设与环保兼顾。
(三)沪昆高速改扩建:提质扩容的“升级之路”
沪昆高速改扩建工程芦溪段同样值得关注,16.356公里的线路总投资24.5亿元,双向八车道的标准让这条交通大动脉承载力倍增。
1. 目前路基、桥梁、涵洞和隧道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路面施工,总体进度达到70%,2025年底就能完工。
2. 关键节点布局合理,不仅设有芦溪挂线出口,还建了武功山互通枢纽,今后从高速到武功山景区会更方便,游客自驾路线将更顺畅。
二、高铁建设:改写格局的“速度引擎”
(一)长赣高铁:开工在即的“十字枢纽核心”
2025年5月底,长赣高铁施工图设计正式获批,标志着这个总投资846亿元的大项目离开工不远了。按照计划,7月底江西段就会全面启动建设,工期5年,预计2029年底通车。
1. 萍乡段的分量举足轻重。103.7公里的正线穿越境内,桥隧比高达92%,也就是说近九成线路都是桥梁或隧道,施工难度不小。
2. 站点布局实现全域覆盖。既有萍乡北站要进行扩建,新增厦渝高速场2台6线,形成5台13线的“双高速场”格局,今后从这里既能走沪昆高铁去上海、昆明,也能通过长赣高铁去长沙、赣州。上栗、芦溪南、莲花东三个新站同步规划,其中莲花东站将结束莲花县不通铁路的历史,芦溪南站距离武功山景区仅20公里,专为旅游客流量身打造。
3. 长远价值不可估量。通车后萍乡到深圳只要3小时,到厦门4小时,彻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3小时经济圈”。更方便的是,能坐高铁直达长沙黄花机场,出行选择多了新方式。
(二)武深高铁:规划中的“未来干线”
武深高铁咸宁至萍乡段虽还在规划研究阶段,但已被列入江西省中长期铁路规划,这条时速350公里的线路将给萍乡带来新机遇。
1. 萍乡境内约78.1公里的线路,计划在芦溪县设芦溪北站,之后接入长赣高铁芦溪站,形成线路互通。
2. 建成后将成为武汉到深圳的快速通道,分流京广高铁客流,萍乡向北到武汉、向南到深圳的路线会更快捷,对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都有积极作用。
三、城市道路:畅通民生的“毛细血管”
(一)桥梁维修:老旧设施的“焕新行动”
2025年下半年,萍乡市区多条桥梁和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最受关注的当属昭萍桥的维修加固工程。
1. 施工采取半幅封闭的方式,8月先修北幅,20天后转修南幅,9月到11月再进行专项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2. 绕行指引做得很细致,建设路左转车辆可以直行调头,滨河西路的车辆走楚萍路、朝阳路绕行,虽然施工期间有点不便,但修好后的桥梁走起来更安心,老百姓路过都忍不住夸“走得稳当了”。
(二)路口改造:“卡脖子”路段的“打通之战”
安源区五陂镇的G319与S436交叉口,曾经是出了名的“问题路段”。雨水冲刷加上重型车辆碾压,路面坑坑洼洼,裂缝、沉陷随处可见,不仅堵车还不安全。
1. 公路部门用20天就解决了这个难题。采取“分步施工、半幅通行”的方案,先清理病害路段,再深度换填路基,从基层到面层重新铺设,彻底根治了路面问题。
2. 施工期间安排专人指挥交通,引导小型车辆绕行,尽量不影响村民日常出行。改造完的路口路面平整,红绿灯配时也更合理,村委会干部说:“路顺了,村民办事、农产品运出去都方便多了。”
(三)应急施工:保障通行的“快速响应”
下半年还有两次短期封闭施工引发关注。11月3日至17日,乡道Y120更田至水湄段因高楼大桥施工封闭15天,官方提前发布绕行提示,网友纷纷转发提醒身边人。8月初,金陵西路与昌萍街交叉口因内涝整治工程全封闭10天,公园路、建设东路的绕行路线清晰,施工结束后路面排水能力显著提升。
四、国省干线与农村公路:扎根民生的“幸福路网”
(一)国省干线:养护升级的“保障工程”
上栗县S308万东线的养护大修项目堪称典范。这段3.416公里的二级公路,日均车流量达16000辆次,重载车辆多,路面出现不少裂缝和沉陷,2025年9月启动了1294万元的修复工程。
1. 施工团队放弃国庆休假,采取“当天挖除当天摊铺”的模式,最大限度减少通行影响。投入50多名工人、10套大型设备,设置了1000个安全锥和35套标志牌,安全措施做得很到位。
2. 技术创新是亮点。首次采用全结构再生方案,把破损路面的固废全部回收利用,既节约了20%的造价,又避免了环境污染,这在萍乡国省干线养护中还是头一回。到10月20日,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平整的路面让司机们直呼“稳了”。
3. 全域养护成效显著。2025年萍乡计划实施20个国省干线路面养护项目,总里程42.928公里,截至10月初已经完成19个项目,39.438公里的道路焕然一新。4个水泥路改造、9座危旧桥改造也在推进,交通基础越来越扎实。
(二)农村公路:连接民心的“毛细血管”
芦溪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发力,2025年的几个项目都进展顺利。杂溪至高洲、寒毛冲至桥头、茶园至芦南这三条乡村道路的双车道改造已经完成,8公里的新路铺得平平整整,村民开车拉农产品再也不用颠颠簸簸。
1. 源陂小桥的主体构造9月底就完工了,11月份正式通车,这座小桥解决了附近村民过河难的问题。
2. 上里山至下里山的建制村通双车道改造项目,2公里的线路预计11月底完工,建成后将串联起沿线几个自然村,方便近千名村民出行。
五、区域协同:融入大局的“开放通道”
萍乡正深度融入长株潭与湘赣边区域合作,交通互联互通是重要抓手。市委书记提到的“三横一纵一绕城”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从规划变成现实。
1. 交通对接先于产业。沪昆高速互通升级、绕城高速建设,都是为了更好地对接长株潭交通网。今后从萍乡到长沙、株洲的高速路网更密集,物流成本能降低不少,企业合作也会更顺畅。
2. 高铁网络强化联动。长赣高铁建成后,萍乡将成为湘赣边的高铁枢纽,上栗、莲花等县区接入全国高铁网,与浏阳、井冈山等周边地区的联系会更紧密,红色旅游资源也能串联成线。
3. 文旅交通融合发力。江西航空推出的“萍乡武功山”号主题航班,把武功山风光、安源历史和萍乡炒粉等特色搬到了万米高空,乘务员化身文旅推荐官,让更多人通过空中通道认识萍乡。这种“航空+旅游”的模式,正是交通带动文旅发展的生动实践。
六、当下与未来:交通改变生活的真实图景
走在萍乡的城乡各地,交通建设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沪昆高速出口不再拥堵,乡村道路变得宽敞,绕城高速的桥墩在山间崛起,长赣高铁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这些变化不仅让出行更方便,更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 市民的获得感最直接。家住芦溪的上班族,以前开车去市区要40分钟,绕城高速通车后预计能缩短到20分钟;上栗的果农,依托升级的S308线,把板栗运到长沙只要1小时,新鲜度有了保障。
2. 城市的吸引力在增强。交通便利了,来武功山的游客更多了,2025年国庆期间景区客流同比增长了近五成;企业更愿意落户,毕竟物流通畅能直接降低成本,高铁直达大湾区也便于人才交流。
3. 未来值得期待。长赣高铁2029年通车后,萍乡将真正成为“十字枢纽”,年旅客吞吐量预计突破500万人次;绕城高速串联起各县区,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农村公路继续延伸,让每个村庄都能共享发展红利。
文章声明:文章信息取材网络经深度整理汇编而成。受网络信息更新延迟与创作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细节疏漏或进度表述偏差,恳请谅解和指正。文章仅作参考交流!!!期待与您共话萍乡城市交通建设发展!
来源:建客心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