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24小时,人民日报3次提及于和伟,事实表明,内娱的风向变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7:27 1

摘要:《沉默的荣耀》热播后,于和伟在72小时内四次获人民日报关注,“演技为王”的行业导向被明确释放

《沉默的荣耀》热播后,于和伟在72小时内四次获人民日报关注,“演技为王”的行业导向被明确释放

先把事摆清楚

先是在不到24小时里,人民日报三个不同话题里接连提到于和伟,随后72小时内累计到第四次,频次之密集前所未见

具体到时间节点,10月28日晚,“你期待哪部待播大剧”“你今年最推荐哪部剧”“广电视听精品之夜阵容来了”三个话题里都有他的名字

更早些时候,人民日报还做了长达四十分钟的专访,新华社也报道了剧组在吴石烈士墓前献花的细节

这不是一般的热闹,这是在给从业者示范怎么把戏演“实”

说回这部戏

《沉默的荣耀》是谍战剧,但不靠身法和爆破吸引眼球,而是靠演员的呼吸、眼神和停顿推进情绪

片场里,旧式台灯的光罩有磨损,木椅腿上的磕痕是真的,连纸张的水印都做足年代感

于和伟演吴石时,很多时候不抬嗓子,只把手里的钢笔轻轻一转,镜头推进,那缝隙里就有“信念”

戏拍完,他悄悄去了吴石的墓前献花,鞠躬停留了很久,这一幕后来被媒体记录下来

我当时看那段视频,心里就冒出一句话:原来演员也会被角色再教育

如果说流量曾经是通行证,那现在的硬通货,是角色完成度

说白了,观众在意的不是你热搜挂了多久,而是你一句台词能不能立住人

过去几年大家都见识过“流量为王”的副作用,谁热谁上,演技先靠边,票房交给粉丝去砍单

可等到《人民的名义》《狂飙》这样的剧一轮轮复播,网络切片多年不断,你就知道风向早在积蓄、但这回被正式盖了章

这次人民日报的集体动作,就是把那道章盖清楚了

再看于和伟这个人是怎么走到这儿的

1999年他就在《曹操》里露脸,《大宅门2》打过酱油,2008年拿到白玉兰最佳男演员提名

可他前半程一直是“有演技没名气”的典型,直到《新三国》里的刘备才小出圈,又隔了几年才被更多人认出来

真正的转折,是2017年的《军师联盟》,他凭曹操拿白玉兰最佳男配,之后《觉醒年代》里再度把角色的骨头架好

他没趁势乱接,基本只接“对的”,不接“贵但虚”的,这在当下其实是门槛很高的自律

业内常说,演员的持续性靠两件事:选择和节制

选择,是对剧本和角色的判断力;

节制,是不被名利牵着走

于和伟做到了两点:戏里认真,戏外安静

有业内人士提到,他鲜少参与无关宣传的综艺,也不靠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让作品自己承担传播

这话听着朴素,但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尤其在注意力被不断切割的时代

我们还是要把视角放大一点

新媒体把文艺传播的门槛拉低了,但对好内容的门槛从没被降低

《2024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演艺类直播1.01亿场,同比增长三成多,213名国家一级演员走进直播间,三年增长了16倍

与此同时,有专业资质的才艺主播打赏收入是平均水平的3.68倍

这组数据像把尺:渠道在变,但专业仍是分水岭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观点也很直接,新媒体成了非遗等内容的新“传播场”,创作者和观众更直接地碰面了,这恰好考验作品真本事

换句话说,平台在放大你的长处,也会同样放大短板

当一个演员因为角色站住,平台会用流量把他再推一把;

但如果角色虚浮,观众也能在十几秒里“投反对票”

这就是现在的生态——你可以被迅速看见,也可以很快被“识破”

所以,把每个角色演成“作品”而不是“项目”,成了生存之道

拿对比来说更直观

陈道明几十年戏路稳,几乎不参加综艺,却能凭一个“康熙”让人记住“气息和分寸”这四个字

张译从跑龙套走到台前,《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狂飙》里把人心里的暗涌都揉进表演

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靠作品说话,不靠话题凑热闹

这不是高冷,是专业的路径依赖

行业的“共识感”也在回归

最近一个论坛上,演员王雷谈“精品创作的生态与使命”

他说精品从来不是偶然,是团队日复一日的打磨,要记录时代的感动,呈现普通人的梦想

这话不新鲜,但现在听起来格外踏实

因为当你看到一部戏为了一个年代道具跑了好几座城市,看到演员为角色读完一摞史料,你会明白“精品”的成本和价值

更扎心的是,观众的耐心正在重新长出来

当“数年磨一剑”再被提起,大家不再觉得矫情,反而愿意等等看;

当“几个月快拍快卖”的作品频频遇冷,市场给出的就是最诚实的反馈

这对行业有点残酷,但对好演员和好剧是利好

回到人民日报的“四连点”,它的象征意义其实很单纯

它告诉年轻演员:被看见的最快方式,是把角色演好

它告诉制作公司:写扎实的剧本、搭可靠的班底,永远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它也提醒观众:别把注意力浪费在无效信息上,多给“慢工”的作品一点时间和空间

当我们共同把标准抬高,行业自然会把产能往“质”上转

当然,风向变了不等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资本的周期、平台的节奏、市场的起伏,任何一个变量都可能带来波动

可我更愿意相信,这次关于于和伟的集体“点名”,是一次真实有效的校准

它把“怎么红”这个问题,重新交给了“怎么演”

下一步怎么走,其实已经写在这几天的热度曲线上了

当演员、团队和平台都把注意力放在作品上,爆款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运气,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至于谁能在新的赛道里跑得更稳,答案不急,留给下一部“用时间堆出来”的作品去证明

来源:琳熙短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