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也有负面危害?科学家警示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7:14 1

摘要:冥想常被视为通往内心平和的捷径,然而《临床心理科学》最新研究指出,这种实践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心理挑战。墨尔本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斯·范达姆(Nicholas Van Dam)主导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冥想群体中,近 60% 的练习者曾经历至少一种副作用。

冥想常被视为通往内心平和与思维澄澈的途径,然而最新研究揭示,其实际影响远比表象更为复杂。

冥想暗藏风险?新研究揭示60%练习者遭遇副作用。

冥想常被视为通往内心平和的捷径,然而《临床心理科学》最新研究指出,这种实践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心理挑战。墨尔本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斯·范达姆(Nicholas Van Dam)主导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冥想群体中,近 60% 的练习者曾经历至少一种副作用。

当冥想逐渐进入临床应用范畴,关键问题浮出水面:需要多少“剂量”才能见效?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范达姆指出:“正如任何新兴疗法都需要基础安全性研究,正念课程却跳过了这一环节。”

约 30% 练习者报告出现具有挑战性的不良反应;9% 遭遇影响日常生活的功能性损害;症状涵盖恐慌发作、创伤记忆闪回,严重者甚至出现人格解体和现实感丧失。

研究通过全美 900 人代表性样本发现:

近期存在心理困扰的群体更易出现副作用;参与高强度禅修的练习者风险显著升高;评估方式直接影响结果:使用 30 项检查表较开放式问询更能准确捕捉潜在反应。

范达姆强调:“关键不是恐吓民众,而是建立知情同意机制。”正如手术前需告知风险,冥想指导者应明确提示:

自我认知动摇等不适反应可能属于正常过程;但持续影响日常功能的痛苦即为警示信号;约 8% 群体可能天生不适于冥想实践。建立标准化风险评估流程;将副作用监测纳入常规指导;承认“方法无分对错,只有适不适合”;发展个性化心理调节方案。

这项研究并非否定冥想价值,而是倡导建立更科学的安全框架——唯有正视阴影,方能更安全地追寻心灵之光。

参考文献:

《美国冥想者代表样本中冥想相关异常体验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预测因素》,作者:Nicholas T. Van Dam、Alex Burger 和 Julieta Galante 等,2025年5月1日发表于《临床心理科学》。DOI: 10.1177/21677026241298269

《正念课程中冥想相关不良反应的定义与测量》,作者:Willoughby B. Britton、Nicholas K. Canby 和 Roman Palitsky 等,2021年10月31日发表于《临床心理科学》。DOI: 10.1177/2167702621996340

《正念干预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作者:Samuel Y. S. Wong、Eric K. P. Lee 和 Kelvin K. F. Tsoi 等,2018年2月2日发表于《正念》。DOI: 10.1007/s12671-018-0897-0

来源:康嘉年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