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行书苏轼无言亭》诗轴赏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7:14 1

摘要:在南京博物院的书画馆藏中,一幅纵193.2厘米、横46.5厘米的绫本草书轴静静陈列。这幅张瑞图所书《行书苏轼无言亭》诗轴,虽年代不详,却以其奇崛苍劲的笔力、开合有度的章法,成为晚明书法革新浪潮中的典型代表,既承载着苏轼诗作的禅意哲思,又彰显着张瑞图独树一帜的"

在南京博物院的书画馆藏中,一幅纵193.2厘米、横46.5厘米的绫本草书轴静静陈列。这幅张瑞图所书《行书苏轼无言亭》诗轴,虽年代不详,却以其奇崛苍劲的笔力、开合有度的章法,成为晚明书法革新浪潮中的典型代表,既承载着苏轼诗作的禅意哲思,又彰显着张瑞图独树一帜的"奇逸"书风,值得书法爱好者细细品读。

先赏释文,方能深悟笔墨与诗意的交融。张瑞图所书全诗为苏轼《无言亭》:"慇懃稽首維摩詰,敢問如何是法门。彈指未終千偈了,向人還道本無言。"落款"白毫菴 瑞圖"。诗作以问禅开篇,维摩诘的"无言"作答,暗含"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禅理,而张瑞图的草书,恰以笔墨的灵动与张力,将这份"不言之教"具象化,让书法成为禅意的视觉表达。

观其笔法,最见张瑞图"折锋顿挫"的鲜明特色。与传统草书的圆转流畅不同,此作起笔多以方笔切入,横画如剑削石壁,竖笔似笋穿岩,转折处棱角分明却不显生硬。"慇""懃"二字,笔锋提按顿挫间力道十足,横画左低右高的倾斜之势,赋予字形强烈的动感;"維摩詰"三字连绵却不拖沓,笔画缠绕中暗藏筋骨,如枯藤挂壁,苍劲有力。其用笔最大的妙处在于"涩中带畅",看似刻意的顿挫中,实则暗含自然的呼吸节奏,既避免了圆转草书的油滑,又摆脱了方笔的滞涩,形成"铁画银钩"的独特质感。

品其结体,奇险中见平正,欹侧中求安稳。张瑞图打破了传统草书的对称均衡,将字形处理得左欹右正、上紧下松。"問""如"二字,左半部分欹斜错落,右半部分沉稳收束,形成视觉上的平衡张力;"千偈了"三字大小错落,"千"字瘦长挺拔,"偈"字宽博厚重,"了"字短促有力,主次分明却和谐统一。这种结体方式,恰如禅家"平常心是道"的哲思,于反常合道中见真意,让每一个字都如临风之松,既摇曳生姿又根基稳固。

赏其章法,通篇气脉贯通,开合有度。整幅作品纵贯而下,行距疏朗却不显松散,字距紧凑却不拥挤。开篇"慇懃稽首"四字从容铺陈,渐入"敢問如何是法门"时笔势加快,笔画连绵之势渐强;至"彈指未終千偈了"达到高潮,笔墨酣畅,字形放大,视觉冲击力十足;末句"向人還道本無言"笔势渐缓,收束沉稳,与开篇形成呼应,恰似禅问后的豁然开朗。落款"白毫菴 瑞圖"四字小字,位置偏右,既平衡了通篇的欹侧之势,又为作品增添了留白之美,让整幅作品"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张瑞图作为晚明"尚奇"书风的代表人物,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明末四家",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革新之路。他摒弃了传统书法的圆融蕴藉,以方笔破圆、以顿挫代流畅,形成"奇逸劲健"的风格,被后人誉为"草圣"之一。这幅《行书苏轼无言亭》诗轴,正是其书风的集中体现——笔墨的奇崛对应着禅理的超脱,结体的欹侧呼应着诗境的空灵,将苏轼诗作的禅意与自身的书法追求完美融合,达到了"诗、书、禅"三位一体的艺术境界。

在绫本的古雅底色上,张瑞图的笔墨如惊雷破寂,既打破了传统草书的审美范式,又坚守着书法艺术的核心精神。这幅作品不仅是对苏轼诗作的艺术诠释,更是晚明书法摆脱复古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缩影。如今,当我们凝视这幅诗轴,仍能感受到笔锋游走间的力量与禅意,仿佛能看见张瑞图挥毫时的专注与洒脱,在铁画银钩中,读懂中国书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永恒魅力。

【释文】

慇懃稽首維摩詰,敢問如何是法门。

彈指未終千偈了,向人還道本無言。

白毫菴 瑞圖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