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皇帝后外出巡视,扮乞丐去要饭,回去竟连斩5位一品大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08:04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古人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皇权至高无上,却也离不开民心所向。

洪武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登基近二十载,却在某日翻阅奏折时眉头紧锁。

连日来朝廷文书皆报国泰民安,可他心中却隐隐不安。这位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皇帝,决定亲自走入民间,一探究竟。

可回到宫里第一件事,竟然就是连砍五位一品大臣!这些大臣到底做了什么惹怒皇帝?

乞丐皇帝不简单

朱元璋的人生如同一部传奇小说。

他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农家,七岁开始为地主家放牛,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他的童年并不快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干活,稍有不慎就会挨打受骂。这样的生活让他从小就明白了人间疾苦。

朱元璋十六岁那年,家乡遭遇了一场特大旱灾,随后又爆发了可怕的瘟疫。

不幸降临到朱家头上,他的父母和兄长相继离世,一夜之间,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

没有了依靠的朱元璋只能离开家乡,沦为了一名流浪乞丐。

流浪生活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朱元璋曾回忆说,有时候一整天都讨不到一口饭吃,只能靠喝溪水充饥。

夜晚无处可去,就睡在破庙里或桥洞下,寒风刺骨,饥寒交迫。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对民间疾苦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后来,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为僧,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处。

但好景不长,又一场旱灾袭来,寺院无法维持,他被迫还俗,再次过上了乞讨的生活。

这一次,命运却给了他转机,他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从此,朱元璋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经过多年的战斗,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自己也从一个乞丐变成了一国之君。

登基为帝后的朱元璋并未忘记自己的出身。

他经常告诫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子孙:"我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弃耕而起。"

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经历的概括,更是提醒自己和后人不要忘记民间疾苦。

奏折报喜不报忧

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已经担任皇帝近二十年。

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批阅朝中各地送来的奏折。这些奏折大多汇报各地政务、民生状况,是皇帝了解全国情况的重要渠道。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朱元璋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几年来,各地的奏折几乎都在报告好消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这本应是好事,但作为一个经历过民间疾苦的皇帝,朱元璋对此却产生了怀疑。

"天下真的如此太平吗?"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折,自言自语道。

他回想起自己早年乞讨时的所见所闻,深知民间疾苦不会轻易消除。

即使是在太平盛世,也会有贫苦之人,更何况明朝建国才二十余年,百废待兴,不可能一下子就实现了国泰民安。

朱元璋把长期跟随自己的老臣叫来,询问实情。

这位老臣犹豫片刻后,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自从您三年前处决了胡惟庸等人后,朝中大臣都不敢再向您报告坏消息,生怕触怒龙颜。"

朱元璋听后沉默良久。胡惟庸案是他执政以来的一次大清洗,牵连了数百名官员。

这次行动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但现在看来,却产生了不良后果——官员们开始报喜不报忧,掩盖实情。

经过一番思考,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微服私访,深入民间调查实情。

他选择了淮安地区作为第一站,因为那里近期的奏折报告尤其"太平",而淮安又是漕运要道,关系国计民生,情况值得重视。

做出决定后,朱元璋并没有大张旗鼓。他只带了几个亲信侍卫,换上破旧的衣服,假扮成乞丐。

一国之君,竟要以乞丐的身份走上街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微服私访见真相

朱元璋扮作乞丐进入淮安城,与真正的乞丐混在一起。

他那长期养尊处优的身体,一开始很不适应这种生活。

白天顶着烈日在街头乞讨,晚上睡在简陋的草棚里,蚊虫叮咬,让他彻夜难眠。但这反而让他回想起年轻时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查明真相的决心。

在街头乞讨的日子里,朱元璋留心观察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发现,尽管官方奏折中说淮安地区风调雨顺,但实际上,这里的百姓生活并不好过。

物价上涨,粮食短缺,不少人家都揭不开锅。

更让他愤怒的是,当地官员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大肆铺张浪费,建造豪华宅邸,过着奢靡的生活。

一天,朱元璋在街头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原来当地官员在征收赋税时,大肆敛财,额外加收"规费",这些钱财并未上缴朝廷,而是被官员们私自瓜分。

难怪朝廷奏折中说税收正常,而百姓却生活困苦,原来中间被人截留了大量钱财!

朱元璋怒不可遏,但他知道,仅凭道听途说不足以定罪。

他需要确凿的证据,于是,他秘密联系了锦衣卫,这是他专门设立的特务机构,负责监察百官。

他命令锦衣卫在淮安地区展开全面调查,收集关于贪腐的证据。

锦衣卫行动迅速而高效。他们化装成商人、农民、工匠,打入各个阶层,收集情报。

通过查阅税收账簿、走访纳税户、监视官员活动,他们很快掌握了大量证据,证明以刘世仁、周世良为首的一批高级官员存在严重贪腐行为。

刘世仁是淮安地区的重要官员,位列一品,在当地有着巨大的权力。

他与同样位列一品的周世良沆瀣一气,不仅自己贪污受贿,还包庇下属官员的贪腐行为。

他们利用职权,在赋税征收中大做文章,名目繁多的"规费"让百姓苦不堪言。

而这些额外征收的钱财,大部分流入了他们的腰包,小部分则用来打点京城的关系,确保奏折中只有好消息上达天听。

一怒斩高官

调查结果让朱元璋怒火中烧。

他立即带着锦衣卫返回京城,命人将刘世仁、周世良等人秘密抓捕。随后,他召开了一次特别朝会,将调查发现的贪腐证据公之于众。

朝会上,当刘世仁、周世良被带上大殿时,他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看到皇帝怒气冲冲,他们以为只是普通的责问。

但当朱元璋拿出锦衣卫收集的证据,详细列举他们的贪腐行为时,这两位高官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朱元璋厉声质问:"朕日日操劳,为的是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你们这些大臣,不思报国,反而中饱私囊,欺上瞒下,罪该万死!"

刘世仁和周世良跪地求饶,但朱元璋已经下定决心严惩不贷。

他当场宣布处决刘世仁、周世良等五位一品大臣,并彻查与他们有牵连的官员。

最终,这次案件牵连了六十多名大小官员,他们或被处决,或被流放,或被罢免官职。

这次大案震惊了整个朝野。

一国之君亲自微服私访,揭露并严惩高级官员的贪腐行为,这在明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朱元璋通过这次行动,向全国官员发出了明确信号:贪腐必惩,绝不姑息。

但是,这次行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朱元璋对锦衣卫的重用,使得这个特务机构的权力迅速膨胀。

锦衣卫成员为了邀功请赏,开始主动搜集官员的"罪证",有时甚至不惜罗织罪名。

一时间,朝中人人自危,官员们做事畏首畏尾,生怕被扣上"贪腐"的帽子。

更糟的是,一些无辜之人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

有的官员因得罪了锦衣卫成员,被捏造罪名;有的则是因为与被查处的官员有来往,就被牵连入案。冤假错案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朱元璋晚年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曾感叹道:"用猛药治病,病是治好了,却也伤了元气。"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继续使用锦衣卫这把"双刃剑"来监察百官。

朱元璋这次微服私访,揭露了官场的腐败现象,也反映了他治理国家的决心和方法

他从乞丐到皇帝的特殊经历,让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体会,也造就了他雷厉风行的治国风格。

这次事件虽然打击了贪腐现象,却也带来了锦衣卫权力过大的问题,埋下了后来诸多冤假错案的种子。

来源:蜀山史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