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十四五”期间,武汉体育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置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锚定“两个率先、前列一流”目标,以体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在党建思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转自:光明日报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十四五”期间,武汉体育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置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锚定“两个率先、前列一流”目标,以体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在党建思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一域之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添彩。
定向
以战略眼光锚定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坐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中国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决定按大区设置体育高等院校。1953年,武汉体育学院应运而生,作为中国体育高等教育“先行者”,从南昌初建时的中南体育学院,到扎根荆楚大地后的薪火相传,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首个5年,也是学校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特色发展、赶超发展的关键期,深刻考验着学校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勇气和推动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智慧与能力。
彼时,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站位全局、系统谋划、科学决策,擘画了“三步走”战略蓝图。学校党委书记陈继平明确指出,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办学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学校办学实际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要坚定信心,坚持办学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按照中国前列、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的目标要求,学校党委建立健全统筹协调、资金筹措、资源配置、激励约束和监测评价五大机制,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科学分解目标任务,逐一压实责任。5年来,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在师生员工中形成广泛共识,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十四五”规划有序稳步实施,突破性成绩捷报频传,学校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筑基
以扎实内功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锚定发展目标向上生长,必须先向内扎根、向内挖掘,以扎实内功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十四五”期间,学校在党建、学科、人才、治理等核心领域深化内涵建设,持续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管理效能,以内蕴之“稳”,支撑发展之“进”。
坚持党建领航,思政育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建和思政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党建示范创建与学科建设、院系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省级党建“双创”品牌6个。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以《冠军中国》引领思政课建设,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批“湖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入选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涌现出“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立德树人先进典型。强化“马灯精神”校园文化建设,2名教师在央视《百家讲坛·天行健》栏目讲述中华体育精神。学校连续多届获评“湖北省文明校园”称号。
坚持改革创新,以质图强。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以“大体育”为主体、“大健康”“大传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思路和学科布局体系。体育学一级学科在第5轮学科评估中实现提档升级,入选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获批首批体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运动与脑科学、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新闻传播学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获批8个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新增中医骨伤科学、智能体育工程、流行舞蹈、足球运动训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5个本科专业,体育学、体育硕士、新闻传播学等学位授权点顺利完成专项评估和周期性评估,体育教育专业顺利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强校。学校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坚定不移推动“人才强校”战略,创新实施“东湖学者计划”,以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的提升,带动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衔接有序的人才队伍体系。5年间,引育国家级人才6人,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增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资助对象4人,新增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楚天名师、楚天学者、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最美社科人”、湖北产业教授等26人,新增“东湖学者计划”60余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
坚持依法治校,赋能发展。学校深入推进法治校园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工程。修订完善《武汉体育学院章程》,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连续8年获评湖北省综治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湖北省公安厅评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智慧校园建设提速,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校园“一卡通”实现全覆盖。产教融合中心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东湖校区研究生公寓、藏龙校区学生公寓等拔地而起,完成宿舍场馆改造维修300余项,“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不断完善,食堂实现“明厨亮灶”,教职工待遇持续提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绽放
以办学成果彰显一流实力与风采
5年来,学校立足体育高等教育特色定位,深度释放体育学科集群的独特优势与辐射能量,在激情澎湃的竞技赛场勇攀高峰、在学术前沿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在人才培养的沃土上精耕细作、在服务社会的一线阵地担当作为,全方位彰显了作为国内一流体育院校的硬核实力与时代风采。
竞技赛场持续扬威。竞技体育是学校办学的“金字招牌”,运动员培养水平处于全国体育院校领先地位。从张香花1988年代表中国从奥运会上捧回第一枚奖牌开始,冠军就是武汉体育学院的标志之一。学校积极对接奥运争光战略,超前布局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青运会人才培养计划,“十四五”期间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共获奥运会奖牌14枚、世界杯和世锦赛奖牌48枚、亚运会金牌27枚、全运会金牌22枚。
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武体健儿展现出顽强意志品质和高超竞技水平,竞赛项目获得16冠27金7银3铜,邱秀萍、邹佳琪在女子赛艇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中表现出色,为中国代表团斩获亚运首金。学校自主培养运动员在赛艇皮划艇项目中夺得5枚金牌,彰显了学校水上运动项目人才输出的突出优势。
第33届巴黎奥运会上,武体健儿为国而战、为梦而战,取得2金2银1铜。学生王宗源闪耀青奥,斩获东京奥运会双人3米板金牌,成功卫冕巴黎奥运会双人3米板冠军,实现新加坡游泳世锦赛四连冠;自主培养学生曹利国斩获摔跤项目男子古典式60公斤级比赛银牌,争得中国男子摔跤队奥运会最好成绩之一,生动诠释了何为“为国争光”。
学校全力打造竞技体育办学优势和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品牌,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已形成以水上项目为龙头,重竞技、体操、武术等优势项目集群协调发展的格局,获批“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设立国际体操学院、亚洲体操培训中心、中国水上运动学院、国家足球学院,推进竞技人才培养基地实体化建设,形成竞技体育新的增长点。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维度持续深耕,引导学生在学科竞赛、科研实践、创新创业等领域构筑起坚实的高地,努力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荣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新增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2门,课程总量不断丰富。智慧教育赋能升级,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湖北省试点单位,虚拟仿真实验、智能技术应用及AI竞技训练等多项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参展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慕课《体育与社会》“出海”印尼。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2个,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6人次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并实现国赛一等奖的突破。高质量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
学校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持续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重点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为载体,搭建起“课程+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成长平台,学生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中捷报频传。2025年4月,学校在第2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上取得1金1铜的新突破;10月,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全国总决赛上夺得3金1银,金奖数位列省属高校和全国体育院校前列。连续10年蝉联湖北省“优胜杯”,获国家级挑战杯奖项19项,并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优化激励措施,强化资源保障,搭建优质平台,加强有组织科研,鼓励教师紧紧围绕现实问题和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显著提升。2024年,崔庆华教授主持的项目在全国体育院校自然科学领域率先实现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零的突破。
5年来,学校共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700个,获批国家级项目50余项,稳居全国体育院校前列。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并实现了国家科研奖项的突破。《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连续13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影响力指数居全国体育学术期刊前列,获评“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全面参与东京、巴黎奥运会科技攻关服务,15个教师团队服务田径队、皮划艇激流回旋队、摔跤队等多支国家队的备战与参赛。研制《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等多种体育行业标准,参与体育战略研究、各级规划制订50余项。“中国青少年体育与体教融合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首批高端智库。50余项资政成果被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有关部门采用。参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建设全国首个体育与社会调查开放数据库项目(Chinese National Sports and Society Survey)项目。在70周年校庆上形成《体育高等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共识》,发布《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院校建设行动倡议》。
服务社会担当有为。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在科技服务、体育教育、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有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整体接收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为附属医院,进一步深化运动医学、康复产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交流合作。成立社区体医融合示范中心,为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有力支撑。与武汉市体育局全民健身中心合作,开展国民体质健康测试、业务培训、健身指导。与李宁公司、乐刻运动、斯波阿斯体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武汉等地方政府签订校企、校地合作协议30余项。
学校先后赴贵州等11省30余县269所乡村小学开展乡村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社团活动。“篮球圆梦”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学雷锋“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8个志愿服务工作案例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志愿服务项目库,入选团中央第24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单位。“体教融合走基层”体育支教活动被《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体之梦”志愿服务队奔赴西藏自治区开展体育援藏,事迹多次被央媒跟踪报道。学校驻村工作队荣获“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工作突出的省驻村工作队派出单位”称号。
开放办学纵深推进。学校顺应教育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校际、国际合作办学。与30余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拓展“2+2”校际课程合作、教师访学、研究生交换、本硕连读项目。制定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引进国际优质在线课程50门,全力推动课程建设国际化进程,获批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举办首届数字体育前沿国际学术论坛,《全球数字体育发展指数2025》正式发布,同步发布《全球数字体育发展蓝皮书》;举办第二十一届华人运动生理与体适能学者学会年会、2024年运动与健康科学前沿等多场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英文刊物《运动与健康科学前沿》(Advanced Exercise and Health Science)创刊即被EBSCO、CAS、DOAJ等国际数据库收录,武体的学术声音正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全球体育科学研究注入“中国力量”。
“十四五”是风雨兼程的5年,也是令人振奋的5年。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学校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放在“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中去落实,编制好实施好“十五五”规划,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更加坚定的逐梦步伐,抖擞精神再出发,在与时代浪潮并肩前行中,展现全新的“武体速度”。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