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过了2025年的头九个月,外资从印度股市撤出了176亿美元,这个数字可是创下了同期第二高的纪录,离2022年的223亿美元高点就差那么点儿。
前言
原本备受期待的印度红利,如今明显降温了不少。
到2025年前九个月,外国投资者从印度股市撤出了176亿美元,达到了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印度本土的投资者投入了超过700亿美元试图支撑市场,但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外资的脚步。
有数据显示,那些跑出去的钱,有不少悄悄地流向了中国。
撤资创纪录,怪事一箩筐
你注意到了吧,印度这次撤资根本不是个“突然袭击”,其实是“温水煮青蛙”到最后彻底崩盘的节奏。
刚过了2025年的头九个月,外资从印度股市撤出了176亿美元,这个数字可是创下了同期第二高的纪录,离2022年的223亿美元高点就差那么点儿。
更令人担心的是直接投资这块儿,印度2025财年的净外商直接投资(FDI)暴跌了96.5%,从上一财年的100亿美元猛降到3.53亿美元,这点钱连孟买市中心一套豪宅的门票都不够,真是看得出外资对印度的信心跌到什么程度啦。
这次撤资还真是“抱团行动”啊,美国的基金撤走了10亿美元,卢森堡撤了7.65亿,日本则撤了3.65亿,全球基金在印度股市的持仓比例降到16.7%,这可是自2023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
可是奇怪的事情也接踵而至:外资一方面疯狂抛售二级市场的股票(前九个月卖了207亿美元),另一方面又在一级市场的IPO上投入了48亿美元。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哪里能赚到钱,就往哪里跑”。2024年印度的IPO回报率达到了37.1%,相比之下,二级市场的回报率只有4%,资本相当聪明,根本不傻乎乎地守着原地。
更有趣的是,出现了所谓的“本土接盘侠”。
今年印度的本土投资者一共投了超过700亿美元入场,硬是把股市给撑住了。
说到底,这更像是“虚胖”:MSCI印度指数成分股的预期利润也才涨个5%,而且到2025年,卢比还会贬值3.7%,现在1美元能换88.2438卢比。虽然目前本土资金还能顶一阵,可说到底,撑不了多久。
你猜怎么着?外资还在挑便宜货,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砸了16亿买了YES银行的股份,阿联酋国家银行也投了30亿入RBL银行,今年光印度银行业就吸了150亿外来的资金,说明不是不愿意投,而是挑那些“硬骨头”来啃。
钱跑路真相:内外全是坑
我跟你说,外资要撤离哪有那么简单,一个原因都搞不定可不行,印度这边“内忧外患”一个不少,凑在一块还不跑才怪呢。
先看看外面的情况,那可真是“当头一棒”,全都是美国出的主意。
特朗普政府先是对印度的商品加了25%的关税,紧接着又涨了25%,打着“买俄油”的幌子,税率一下子就飙到50%了。
结果让印度有点蒙圈,九月对美出口一跌就是20.7%,纺织品、仿制药这些主要产业直接受创,塔塔集团一整天市值就缩水了37亿。
更让人心疼的是H1B签证,美国直接提高了申请费,印度的IT企业派出的员工成本猛然上涨,而IT行业可是印度的主要收入来源。
偏偏这时候AI又趁机出手,印度最大的IT公司塔塔咨询(TCS)直接裁了1.2万人,创下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记录,许多程序员不得不转行送外卖,曾经的“优势产业”说垮就垮。
看看公司内部那一堆烂摊子,简直可以整理成一本《外资避坑秘籍》。
估值嘛,基本是虚的,就像财经里常提的市盈率一样,印度股票市场的“回本工具”早就失灵了。股价被炒上天,可公司的盈利能力还远远赶不上,ABBernstein的分析师早就提醒过,这泡沫其实是长久搞起来的,现在终于破灭了。
再者说,政策变脸比翻书还快,外资一进来就像被“收割”似的:小米的48亿资产被冻结,三星被追缴了6亿美元的税款,沃达丰那场税务官司已经打了十几年,最终印度政府才撤销了追溯税务,说实话,这谁还敢再来投资呢?
基础建设简直就像个“累赘”,拖着一大堆问题不放手。
搜狐网上有人抱怨啊,印度港口卸货得7天,中国这边只要1天;车跑平均时速才40公里,连咱们高速公路都比不过;工厂一停电就停,一天三五次是家常便饭。
更可怕的是产业链还不健全,50%的电子元件都得靠进口中国,手机出口到2025年前两个月直接跌了41%,反倒越南同期上涨了38%,这差距可不是开玩笑的。
美印掰手腕,印度快顶不住了
换个角度来看看,最近美印在俄油上的博弈,把印度的“软肋”暴露得一清二楚。
美国用50%的关税威胁,要印度别再买俄油,印度嘴上答应“减半采购”,可心里就酸爽:国内炼油厂的设备都是按照俄油方案搞的,想改设备得花5亿,折腾半年,还得赔偿巨额违约金。
没辙,只能装作同意,私底下还偷偷多买了中国17%的精炼油,玩起了拖延战略。
其实,资本最怕的就是那啥不确定因素,这不,美印之间那对峙越激烈,资金就越溜得快。
那些流出去的钱到底去了哪儿呢?有一部分直接投向了中国,中国在新兴市场基金里的占比冲到28.8%,而且恒生指数这半年也涨了36%;另一部分则流向了越南和泰国,越南今年外资进账达到了382.3亿美元,泰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同比翻了88%,这些可都是捡了印度的“漏”。
印度自己也觉得压力山大,最近搞起了金融改革,放宽了外资进入的门槛,还扩大了信贷额度,可结果嘛,效果嘛,还算可以,但 overall 也就那样,没啥太大变化。
毕竟嘛,信任这东西,一旦破坏了想再建立起来,可真不容易。
就连我们本土的公司也开始“用脚投票”了,2025财年的对外投资额,从170亿一下子跃到290亿,明显是对自己国内市场没太大信心呗。
虽说印美已经谈妥“减半采购俄油,关税降到15%-16%”,但协议还没正式敲定,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又反悔?
结语
其实,印度这次外资撤走的事儿,也算不上什么“意外”,不过是自己把好牌给打得稀巴烂了。
政策一会儿变来变去,就像翻书似的,让外资们心里糟糕透了;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发展跟不上节奏,根本扛不住激烈的市场冲击;还在大国竞争中摇摆不定,没有个明确的方向。
国内资金暂时还能支撑一阵子,但没有靠谱的规矩和实际的收益,仅仅喊“印度故事”可没啥实在的用处。
资本比人更实际,安全感比空话更有价值,确定性比花招更靠谱。
要是印度还不弄明白,别总想着“赶超中国”,先当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出不来。
来源:娱乐三好小学生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