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以为点开的是红包,骗子看到的却是她的银行卡余额。”袁明母亲的遭遇并非个例——手指轻点短视频里的“红包弹窗”,养老金账户就被连环扣款13笔共计11584元,这样的“幽灵扣款”正在成为困扰银发族的数字噩梦。当越来越多老年人努力跨过“数字鸿沟”融入网络生活时,
文|友哥
“老人以为点开的是红包,骗子看到的却是她的银行卡余额。”袁明母亲的遭遇并非个例——手指轻点短视频里的“红包弹窗”,养老金账户就被连环扣款13笔共计11584元,这样的“幽灵扣款”正在成为困扰银发族的数字噩梦。当越来越多老年人努力跨过“数字鸿沟”融入网络生活时,精心设计的“数字陷坑”却让他们防不胜防,这道新型民生考题亟待破解。
数字技术的普及本应让老年人共享发展红利。从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见,截至2024年12月,我国60岁以上网民占比已达14.1%,互联网正加速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老年人通过手机刷短视频、看新闻、购物缴费,原本是跨越数字鸿沟的积极信号。但技术普及的速度远超老年人的适应能力,认知能力退化与网络规则陌生形成的“能力落差”,让他们成为不法分子的精准目标。
这些“数字陷坑”的设计精准击中老年人的认知弱点。“看剧领66元红包”的弹窗背后,是每周自动扣除98元的隐形协议;“关注领红包”的页面里,“支付成功”被伪装成“关注成功”按钮瞬间划走资金。更隐蔽的陷阱藏在硬件里,有犯罪分子勾结厂商在“老人机”主板植入恶意代码,远程操控自动扣费,全国98万台涉案手机造成逾300万元损失 。这些套路利用老年人对“红包福利”的热衷和对操作流程的懵懂,将诈骗包装成福利,让“指尖误触”变成“财产流失”。
比受骗更绝望的是维权无门的困境。老年人遭遇“幽灵扣款”后,往往面临“三无”窘境:涉事软件没有客服、投诉电话无法接通、交易记录和申诉入口隐匿无踪。法律层面的模糊性更让维权之路雪上加霜,对于微短剧自动扣费、直播间诱导消费等新型陷阱,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定性和处罚标准,执法司法难以精准打击 。而老年人自身存在的电子证据固定难、诉讼成本高、专业援助不足等问题,更让他们容易陷入“维权难—再受骗”的恶性循环。
数字陷坑的蔓延暴露出多重治理短板。平台逐利本性导致的责任缺位首当其冲,部分APP在适老模式中仍充斥广告弹窗,近30%的适老版应用存在营销内容,为诱导消费埋下隐患。监管层面虽有专项整治行动,工信部曾通报188款违规APP并拦截海量涉诈信息,但面对分散的网络主体和多变的诈骗手法,常态化监管仍显不足。家庭陪伴缺失则让老年人情感需求被利用,不法分子通过打感情牌突破心理防线,加剧了诈骗成功率。
守护银发族的数字安全,需要构建多维防护网。法律层面应加快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设“数字消费保护”专属条款,明确诱导扣费、恶意植入等行为的处罚标准 。监管部门需建立平台常态化巡查制度,重点核查风险提示、消费确认等关键环节,对违规者实施高额处罚以形成震慑。平台更应履行主体责任,简化“先用后付”关闭流程,在付费前设置多重确认环节,从设计源头消除陷阱 。
家庭与社会的协同防护同样关键。子女可帮助老人关闭免密支付、设置消费限额,定期检查账户明细,用实操指导代替口头提醒 。社区应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讲座,通过真实案例讲解弹窗陷阱、虚假红包等骗局,提升老年人防范意识。更要通过丰富的线下活动填补情感空缺,减少老年人对网络虚假关怀的依赖。
数字时代不应让老年人在鸿沟与陷坑间进退两难。当技术的快车驶向全民共享的彼岸时,不该抛下步履蹒跚的老者。唯有法律兜底、监管发力、平台尽责、家庭守护形成合力,才能将“数字陷坑”彻底填平,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后,真正享受安全便捷的数字生活,让每一分养老金都能安稳守护晚年。
来源:科技游乐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