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原性休克的ACS患者,慎用IABP!CCC-ACS项目新分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2:02 1

摘要:对于无心原性休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作用仍存争议。

对于无心原性休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作用仍存争议。

近日,一项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CCC‐ACS)项目的新研究发现,对于该类患者,应用IABP会增加院内死亡风险,尤其是高危患者。

该研究从CCC-ACS项目中纳入32 863例ACS患者,其中1 127例(3.4%)应用IABP。

应用IABP组的患者临床情况明显比不用IABP的患者差,具体表现为:年龄更大(64.6岁 vs 62.2岁)、体重指数更低(23.9 kg/m2vs 24.6 kg/m2)、心率更快(82.5次/min vs 77.0次/min)、血压更低、B型利钠肽(BNP)水平更高、左室射血分数更低(51.6% vs 56.4%)、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更高(43.9%vs 22.9%)。

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显示,使用IABP与院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校正OR=2.56),且这种风险在ST段抬高型心梗、心衰、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和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中更明显。

但针对10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使用IABP与死亡风险之间无明显关联(RR=1.06,95%CI:0.79~1.42,P=0.70)。

作者指出,尽管Meta分析中应用IABP者死亡风险未显著增加,但基于CCC‐ACS项目的这项新研究结果提示,无心原性休克的PCI术后ACS患者应谨慎使用IABP。尽管IABP在特定患者中仍具价值,但其应用仍需个体化考量,且需依据严格的风险-获益评估进行指导。未来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来确定最有可能获益的患者亚组。

在临床实践中,IABP最常用于心原性休克患者或接受高危PCI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存在复杂冠脉解剖结构、多支血管病变或LVEF显著降低的患者。然而,IABP在非心原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尽管其临床益处尚不明确,但医生们往往出于降低手术风险的考虑而采用该措施。

在该研究中,IABP主要用于基线临床状况更严重的患者,包括年龄较大、心率较快、血压较低、多支血管病变比例较高、LVEF较低、BNP水平较高的患者,这些指标均提示心功能较差。在这些情况下决定使用IABP,可能更多是基于临床对风险的感知,而非明确的循证策略。

该研究观察到的IABP使用与死亡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可能有多种可能的机制。

首先,在无心原性休克的情况下,IABP提供的适度血液动力学支持可能不足以抵消血管并发症风险,例如大出血、肢体缺血或主动脉损伤。

其次,与设备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加重心肌损伤。

第三,IABP常作为重症患者的最后手段使用,这可能引发适应证混杂效应。

尽管如此,不同模型和亚组间的一致性关联仍支持二者之间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