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中国不是正在崛起,而是已经崛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01:11 1

摘要:在这场对话中,黄循财系统阐述了新加坡对中美博弈的判断、为何不会在两国之间选边站队,以及东盟国家如何在这个“旧规则失效、新规则未定”的混乱时代寻找生存之道。

“中国不是正在崛起的大国,而是已经崛起的大国。”近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接受《金融时报》编辑鲁拉·卡拉夫(Roula Khalaf)专访时如是说。

在这场对话中,黄循财系统阐述了新加坡对中美博弈的判断、为何不会在两国之间选边站队,以及东盟国家如何在这个“旧规则失效、新规则未定”的混乱时代寻找生存之道。

世界变了:黄循财的三个核心判断

当被问及特朗普政府是否只是“暂时现象”时,黄循财给出了明确答案:不是。

他认为美国的变化是结构性的,反映了美国政治文化和社会本身的转变——越来越多美国人认为自己没有从当前全球秩序中获益,不愿再继续承担“全球保险人”的角色。黄循财强调,这种趋势超越了某一届政府,意味着世界正在向“后美国秩序”过渡。

但问题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或愿意填补美国留下的真空。这让全球进入了一个尴尬的位置:“旧规则不再适用,新规则还未被写下,我们必须为未来更多的动荡做好准备。”黄循财说。

黄循财说,中国已经不是“正在崛起的大国”(rising power),而是“已经崛起的大国”(risen power)。

尽管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仍是中等收入国家,但在先进制造、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中国已经是技术领导者,“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了追赶阶段”。

黄循财特别提到,中国近年来的一系列举动表明其正在思考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责任。例如,中国最近决定在世贸组织(WTO)中放弃“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并在过去一年多次加大对全球机构的支持。

“世界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中国不会向西方规范靠拢,它会找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黄循财说。

与此同时,黄循财用一个冷战时期的核武术语来形容当前的中美经济关系:“相互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当一方挤压,另一方就会立刻反击——美国控制芯片出口,中国就寻找替代方案,包括使用低端芯片作为变通办法,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和盟友就开始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不像名字那样稀有”,转而寻找替代来源。

“经济学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供应弹性。”黄循财表示。他认为,尽管这些封锁和反封锁会造成短期痛苦,但从长期看,双方都会找到绕过对方限制的办法。更重要的是,由于两国经济深度交织,这种相互挤压本质上就是在互相伤害。

黄循财判断,中美最终可能会达成某种新的共存方式(modus vivendi),即使竞争依然激烈,但会找到一种避免完全脱钩的平衡。“这不会很快到来,但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他说。

新加坡为什么不选边

面对所有记者都会问的问题:“新加坡是否必须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的追问,黄循财的回答不仅给出了结论,也给出了理由。

首先,他指出,中国虽然已经崛起,但今天仍无法或不愿完全取代美国在全球体系中的角色。中国仍是中等收入国家,面临大量国内挑战,因此全球尚未出现新的单一领导者。“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混乱的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超过十年。”黄循财说。

更重要的是,黄循财给出了一组关键数据:美国仍是东南亚最大的投资国,而非中国。中国是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在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美国的投入远超中国。“美国在亚洲仍有巨大利益,东南亚所有国家都希望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黄循财强调。

当然,不选边不等于被动等待。黄循财表示,新加坡正在采取主动行动,“我们不能只是等待事情发生,或者寄希望于一切会神奇地归位。我们必须现在就采取行动。”

具体而言,新加坡正在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合作构建新的多边框架。其中最重要的是“未来投资与贸易伙伴关系”(Future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Partnership,简称FITP),这个由新加坡和阿联酋牵头的机制汇聚了大约15个中小型贸易依赖型经济体。

黄循财解释说,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希望维护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而这个伙伴关系的目标不是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而是推动标准化规则、简化海关流程、实现电子发票和数据流动等数字化赋能。

此外,新加坡还在推动更大规模的区域整合。黄循财透露,新加坡正与欧盟讨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欧盟之间的正式伙伴关系,“这将占到全球贸易的40%左右”。同时,欧盟与东盟之间的自贸协定讨论也在推进,“如果能实现,这将是全球贸易的另外三分之一”。

“我们身处一个全球体系日益堵塞的世界,但我们希望保持贸易动脉的畅通,甚至创造新的动脉。”黄循财说。这正是新加坡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不等待大国决定规则,而是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书写新规则。

当记者问及新加坡如何应对美国要求阻止先进芯片流向中国的压力时,黄循财的回答体现了走钢丝的艺术。他表示,新加坡的立场非常明确:作为一个建立在法治和信任基础上的商业枢纽,新加坡决心维护商业环境的完整性。“我们不会容忍企业违反我们的法律,也不会纵容企业或个人利用与新加坡的联系来规避其他国家的出口管制。”

具体而言,新加坡已与美国建立了稳健的安排,允许美国政府在需要时对在新加坡的相关企业进行调查。黄循财强调,新加坡也愿意向其他国家提供类似安排,“因为如今出口管制不再仅限于美国”。这种做法既配合了美国的关切,又通过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来维护中立立场。

东盟的共识

新加坡的不选边策略并非孤立的。黄循财特别强调,整个东盟都在采取类似策略,而且有着相同的理由。

当记者提到美国对东南亚邻国征收高达19%的关税(相比之下新加坡只有10%),并质疑“美国是否已经抛弃了东南亚”时,黄循财承认关税确实影响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声誉。但他随即指出,所有东南亚国家仍然认识到美国是该地区最大的投资者,而非中国。

这一论据在采访中被反复强调,显然是新加坡和东盟国家集体判断的核心依据。黄循财说,正因如此,许多东盟国家与美国进行了密集谈判,最终都争取到了比最初设想更低的关税。“他们都尽力了。”黄循财如此评价邻国的努力。

新加坡是煤矿里的金丝雀

关税问题也暴露了东南亚经济的脆弱性。当记者问及经济增长为何尚未受到明显影响时,黄循财的回答透露出一丝警觉。他表示,影响尚未充分显现有几个原因:实际关税水平低于最初威胁的水平、企业提前囤货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经济韧性。

但他随即话锋一转:“影响是会有的。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了。”

黄循财说,新加坡经济“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因为高度开放和外向,总是最先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2025年上半年,新加坡还没有感受到明显影响,但随着下半年的到来,“我们开始看到一些放缓”。由于不确定性,企业正在推迟新投资和招聘,商业活动普遍放缓。

当记者追问新加坡是否对10%的关税感到满意时,黄循财表示:“从我们的角度看,正确的数字应该是0%,但10%已经成为新常态。”

黄循财指出,关税压力反而成为推动东盟一体化的催化剂。美国的关税措施“确实催化并激励了东盟领导人更紧迫地推进一体化”。东盟正在加速建设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单一市场。

对于东盟的情况,他进一步解释,东南亚是一个高度多元和复杂的地区,由众多不同民族、语言和宗教构成,曾经被称为“亚洲的巴尔干”,因为地理破碎和潜在的不稳定性。“然而,自越南战争结束以来的几十年里,东南亚保持了相对和平,避免了重大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东盟。”

黄循财承认,东盟当然不完美,“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东盟国家正在继续巩固已有的基础,希望在多极世界中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允许与所有大国进行接触。这正是东盟版的“不选边”——不是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画一条线,而是成为两者都可以参与的舞台。

在采访结尾,黄循财提到自己去年底曾与特朗普通电话,称“聊得不错”。如果特朗普出席即将举行的东盟峰会,两人将有机会面对面交流。

但有一点已经清楚:对于新加坡和东盟来说,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精密计算的长期战略。这个计算的核心是一个简单而有力的逻辑——美国仍是最大投资者,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两者缺一不可。

来源:新加坡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