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用小程序点杯奶茶,精准推送的优惠券就弹了出来;才在挂号APP填完手机号,推销电话就追着打过来;甚至只是查了次高速路况,车贷广告就找上门——你以为是“算法太懂你”,其实是手机里的APP在偷偷“扒信息”。2025年才过10个月,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已连续通报多批
刚用小程序点杯奶茶,精准推送的优惠券就弹了出来;才在挂号APP填完手机号,推销电话就追着打过来;甚至只是查了次高速路况,车贷广告就找上门——你以为是“算法太懂你”,其实是手机里的APP在偷偷“扒信息”。2025年才过10个月,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已连续通报多批违法违规APP,算下来超200款上榜,光10月底最新一批就有70款,从星巴克、喜茶GO这样的日常工具,到探探、掌阅这类高频应用全都在列。
这些APP偷信息的手段早就不是“弹窗要权限”那么直白了。有的把隐私政策藏成“天书”,有的靠第三方插件暗度陈仓,还有的干脆不让用户注销账号——但多数人直到接到骚扰电话,都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是怎么泄露的。其实不用慌,搞懂它们的“窃密套路”,再按步骤自查整改,比盲目删软件管用多了。
先把核心逻辑说透:2025年的APP窃密,早从“明目张胆抢”变成了“暗戳戳偷”。以前违规APP多是“不授权就闪退”,现在换了花招:隐私政策藏在设置最底层,第三方插件偷偷传数据,注销按钮找半天找不到。监管部门通报的70款APP里,几乎一半都在玩这些“暗操作”。但只要抓住“授权、告知、注销”三个关键,就能识破90%的窃密陷阱。
一、别大意!这3类常用APP最容易“偷信息”,很多人每天都在用
不是只有陌生APP才危险,日常高频使用的工具反而藏着最多隐患。从最新通报名单看,这三类APP是“重灾区”,尤其要提高警惕。
1. 生活服务类:点咖啡、查路况都在“扒隐私”
星巴克、霸王茶姬、库迪咖啡、喜茶GO这些大家常用来点单的小程序,居然都出现在了6月的通报名单里。问题不是“收集手机号用于下单”,而是没说清“这些信息会传给谁”。有用户发现,用某咖啡APP点单后,没过几天就接到了本地西餐厅的推销电话,追问之下才知道,咖啡APP把用户的消费偏好和手机号打包卖给了第三方营销公司。
更让人意外的是《甘肃高速》《山西ETC》这类官方属性的APP,也因“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未匿名化处理”被通报 。要知道这些APP里存着用户的车牌、行程、联系方式,一旦泄露,不仅会收到精准推销,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来伪造行程。
2. 金融理财类:填个资料,骚扰电话能追半年
捷信金融、众安贷、汇通启富-山西证券这些金融类APP,几乎是“偷信息”的重灾区。通报显示,《捷信金融》的隐私政策里,根本没逐一列出收集信息的范围,用户填了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后,不仅不知道这些数据会保存多久,更不清楚会不会被转卖给其他贷款平台。
有用户吐槽,在《众安贷》填了手机号想查额度,结果没借款也没注册,接下来半年里每天能接到3个以上的贷款推销电话,“拉黑一个又来一个,对方连我之前查过额度都知道,肯定是信息被卖了”。更可怕的是《武清村镇银行》这类银行APP,居然也存在“向第三方传信息未获同意”的问题,用户的账户流水、资产情况都可能成了“商品”。
3. 工具娱乐类:看日历、玩游戏也藏陷阱
别以为“不填敏感信息就安全”,《福运万年历》《如意万年历》《实景罗盘指南针》这些看似无害的工具APP,全因违规收集信息上了黑榜 。《实景罗盘指南针》被查出“未征得同意就打开权限”,只要用户下载安装,它会偷偷获取位置信息,哪怕根本没打开过APP。
小游戏APP的问题更隐蔽。《超合金坦克大战》《风暴迷城》这类休闲游戏,靠“免费玩”吸引用户,实则通过嵌入的第三方插件收集设备信息、使用习惯,甚至会读取手机里的其他APP安装记录,再打包卖给广告公司 。有家长发现,孩子玩了款免费拼图游戏后,自己的手机就开始收到“少儿培训班”的精准推送,显然是亲子设备的信息被关联收集了。
二、套路藏得再深也能识破!这4种“暗操作”最常见
监管部门通报的70款APP里,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看懂这些套路,就能少踩90%的坑。
1. 隐私政策“藏猫猫”,同意等于“裸奔”
这是最普遍的套路。《客很多》《城泊通》等11款APP,首次运行时根本不弹窗提示隐私政策,直接默认用户“同意” 。更过分的是《飞蚂蚁旧衣服回收》,隐私政策藏在“关于我们”的第三级菜单里,不翻个三五层根本找不到,而且全文都是法律术语,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收集的信息会用于第三方数据分析”到底意味着什么。
按《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APP必须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告知信息处理规则,但通报的APP里,近六成的隐私政策都像“天书”。很多人点“同意”时根本没细看,相当于主动把信息交了出去。
2. 第三方插件“暗度陈仓”,偷传信息不留痕
很多APP本身不直接偷信息,却靠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借刀杀人”。《甘肃高速》《E体教》等23款APP,都存在“通过第三方插件向外界传信息”的问题,而且没做匿名化处理 。这些插件就像“隐形间谍”,用户在APP里的每一次点击、停留时间、输入内容,都会被实时传送到第三方公司。
比如有的挂号APP,嵌入的营销插件会收集用户的问诊记录、病种信息,再卖给医药公司,这就是为什么你刚查完“高血压用药”,就会收到保健品推销电话。更可怕的是,这些操作根本不会在APP的权限设置里显示,用户很难发现。
3. 权限“越界”收集,计算器要“看位置”
“一个计算器APP,为什么要获取我的位置信息和通讯录?”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疑问。《准准》《哇题库》等10款APP,都存在“未征得同意就打开权限”的问题 。更离谱的是《实景罗盘指南针》,明明只需要获取位置权限,却偷偷申请“读取短信”“访问相册”的权限,用户拒绝就直接闪退。
判断权限是否“越界”有个简单标准:功能和权限要匹配。点外卖需要位置权限、聊天APP需要麦克风权限,这是合理的;但拍照APP要查通讯录、记账APP要开摄像头,就明显有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直接拒绝,实在不行就换软件。
4. 注销账号“比登天难”,信息永远“不删除”
《分期白条》《山西ETC》等7款APP,要么根本没有注销功能,要么注销时设置“刁难条款” 。有用户想注销《汇通启富-山西证券》的账号,被要求提供“开户时的纸质单据”“近三个月的交易记录”,还得本人到线下营业厅办理,折腾了半个月也没成功。
按规定,APP必须提供便捷的注销功能,但很多平台故意设置障碍,就是为了“永久保存用户信息”。哪怕你卸载了APP,你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使用习惯还存在平台数据库里,随时可能被滥用或泄露。
三、不用懂技术也能护安全!3步自查法赶紧学
面对藏在手机里的“窃密者”,不用找专业人士,自己按这3步操作,就能把信息安全抢回来。
1. 第一步:清“授权”,把“越界权限”全关掉
- 微信/支付宝小程序:打开微信“设置-个人信息与权限-授权管理”,能看到所有小程序的授权记录,把“已停用”“不常用”的小程序授权全部解除,尤其是“获取手机号”“读取位置”权限。支付宝同理,在“设置-隐私与安全-第三方授权管理”里操作。
- 手机APP:安卓用户打开“设置-应用管理”,逐个查看APP权限,把“非必要权限”全部关闭——比如视频APP的“通讯录权限”、购物APP的“麦克风权限”。苹果用户在“设置-隐私与安全性”里,能统一管理所有APP的权限,发现“越界权限”直接关闭。
2. 第二步:查“榜单”,高危APP赶紧卸
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会定期在官网公布违规APP名单,遇到不确定的APP,先去查一查。另外记住3个“卸载信号”:
- 隐私政策不弹窗提示,直接默认同意的;
- 拒绝无关权限就闪退,不让使用核心功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违规APP会改个名字重新上架,下载时尽量选“官方应用商店”的版本,别点短信、网页里的不明链接。
3. 第三步:留“证据”,被侵权了这样维权
如果发现信息被泄露,别自认倒霉,按这两步维权很管用:
- 先保留证据:把骚扰电话录音、垃圾短信截图、APP的权限设置页面截图保存好,这些是维权的关键。
- 两种投诉渠道:一是打12315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二是通过“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官网或小程序投诉。2025年315晚会曝光的“云企智能”等非法收集信息的公司,就是靠用户投诉被查处的,涉事公司每日处理100亿条数据的非法业务被彻底叫停。
如果信息泄露造成了实际损失,比如被诈骗、名誉受损,还能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起诉APP运营方,要求赔偿。
四、这些“细节”别忽略!比删APP更管用的安全习惯
除了自查整改,养成3个小习惯,能从源头减少信息泄露风险。
1. 别“一码通扫”,陌生二维码藏陷阱
很多人见二维码就扫,殊不知很多“免费领礼品”“查成绩”的二维码,背后是钓鱼APP。这些APP一旦下载,会自动获取手机里的所有信息,甚至控制支付功能。2025年就有案例,用户扫了路边“查社保”的二维码,下载了仿冒APP,结果银行卡余额被转空。
扫码前一定要确认来源,正规机构的二维码都会有“官方标识”,陌生二维码坚决不扫。
2. 重要账号设“虚拟号”,手机号别“裸奔”
现在很多平台支持用“虚拟号”注册,比如支付宝的“小号”、三大运营商的“隐私号”,这些号码能接收短信验证码,但不会暴露真实手机号。点外卖、注册陌生APP时用虚拟号,就算信息泄露,也不会影响真实生活。
银行、支付类APP必须用真实手机号,但要开启“短信拦截”功能,避免验证码被恶意读取。
3. 定期“清缓存”,删除“隐形痕迹”
APP的缓存里藏着大量个人信息,比如浏览记录、输入过的地址、手机号片段。建议每周清一次缓存:微信在“设置-通用-存储空间”里清理,手机APP在“应用管理-存储”里点“清除缓存”。别小看这个操作,很多第三方插件就是靠缓存收集信息的,清缓存能切断它们的“数据来源”。
五、常见疑问解答:这些担心其实没必要
1. 卸载APP后,信息就安全了吗?
不一定。如果卸载前没注销账号,平台会继续保存你的信息。正确做法是:卸载前先注销账号,注销成功后再清除缓存、解除授权,这样能最大限度减少信息留存。
2. 正规大厂的APP就绝对安全吗?
不是。星巴克、携程金融这些知名品牌的APP也因违规被通报 ,说明大厂也可能“踩线”。不管什么APP,都要查权限、看政策,不能掉以轻心。
3. 用“开发者模式”屏蔽权限靠谱吗?
有抖音视频教用“开发者模式+ADB命令”屏蔽权限,但这种方法有风险,可能导致APP运行异常,甚至被恶意软件利用。普通用户没必要冒险,用手机自带的权限管理功能就够了。
2025年以来,监管部门对APP违规收集信息的打击越来越严,通报的APP要么限期整改,要么被下架处理,这对用户来说是好事。但再严的监管,也需要咱们自己提高警惕——毕竟手机里的信息安全,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过“刚填完信息就接到推销电话”的情况?是哪个APP让你怀疑泄露了信息?你平时会定期查手机权限吗?关于保护个人信息,你还有哪些实用技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学会守护自己的“数字隐私”。
来源:柚点小脾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