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消费市场经历了一场“角色反转”——曾几何时,中国游客海外淘货一时风靡;如今,外国游客“带空箱子到中国”疯狂扫货。从智能电子产品到国潮服饰,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特色美食,“中国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愈发势不可挡!
新重庆-重庆日报
“中国购”成为外国游客打卡新方式。
近两年,消费市场经历了一场“角色反转”——曾几何时,中国游客海外淘货一时风靡;如今,外国游客“带空箱子到中国”疯狂扫货。从智能电子产品到国潮服饰,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特色美食,“中国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愈发势不可挡!
从“China Travel”(中国游)的破圈,到“China Shopping”(中国购)的升温,无不彰显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以及我国巨大的经济韧性和发展潜力。接下来,如何让“中国购”从一时风尚演变为长期稳定的消费趋势,培育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繁荣、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值得深思。
4月29日,一名入境游客在上海市张园的集中退税服务点领取退税金。记者 刘颖 摄/新华社
有网友说,退税单上的数字跃动,是外国消费者为中国经济投下的信任票,也是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消费交响曲。
从北京王府井的奢侈品专柜,到义乌国际商贸城小商品;从广州广交会出圈的“黑科技”新品,到成都宽窄巷子的文创手信……外国人来华“买买买”的火爆表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数据激增,入境旅游消费实现跨越式发展。入境游客大幅增加,是“中国购”呈现火热态势的重要驱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接待外国游客近2700万人次,相比2023年实现翻番。2025年一季度,这一趋势持续加强,入境外国游客达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今年“五一”假期,共有1089.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其中,外国人出入境11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1%。
消费数据的“抢眼”,更是当下“中国购”火热态势最直观、最具说服力的量化呈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前3天,入境游客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0%;其中,240小时过境免签国家用户通过“支付宝碰一下”消费金额较4月增长近50%。
再看地方,2025年一季度,首都机场海关和大兴机场海关,离境退税申请单总金额约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47%和81.64%,创历史新高。重庆市税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重庆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办理离境退税均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长近5倍。
场景延伸,从购物到体验的深度融合。“中国购”火热的另一维度,是消费场景从单一交易向沉浸式体验的深度融合。小到盲盒、冰箱贴等景区周边,大到丝绸、汉服、瓷器等国粹精品,充满“中国符号”的精美商品让外国游客直呼情绪价值“拉满”。而兼具科技感和性价比的“中国智造”,让不少外国游客深深“种草”。
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购物的附加值。比如,在一家北京礼物国际旗舰店,融合传统元素和国潮设计的榫卯结构——中轴线建筑拼插礼盒成为热销单品,秘鲁游客专程前来定制中式礼服;今年以来,非遗体验类项目如川剧变脸、京剧演艺在某海外平台预订量同比增长近10倍……一系列“购在中国”的特色文化体验,折射出外国游客对中国元素、中华文化的审美认同。
满载而归。徐骏 作摄/新华社
换个角度,“中国购”不只是一场购物狂欢,更像是一曲人文习俗、科技产业交流互鉴的进行曲。外国游客的购物车里,装载的不仅是商品,还有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密码。这些都勾勒出中国跨境旅游消费蓬勃发展的清晰脉络。
产业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外国游客的“购物车”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过去,丝绸、茶叶、瓷器等是外国游客来华购物的标配手信,如今,电子产品、智能家居、国潮文创等高附加值产品成为新宠。
以大疆无人机为例,其技术领先性与性价比优势,让不少外国游客视为“必购清单”。高新技术含量上升、制造业供应链不断完善,让中国商品不再是低廉的代名词,而成为品质卓越、技术领先、性价比优且能充分满足多元市场需求的高价值象征。
政策红利——从“购物门槛”到“消费便利”的突破。
一个开放且包容的中国,凭借丰富多元的文化魅力、稳定繁荣的经济环境、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以及不断优化的消费政策,吸引着外国游客持续来华开启“买买买”的购物之旅。
近年来,我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对43个国家实行了单方面免签政策。离境退税政策的调整,为外国游客来华购物扫清了障碍:将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从1万元上调至2万元,叠加“即买即退”服务举措的全国推广,使退税流程从“机场办理”变为“店内秒退”。
为提升通关效率,海关推出“外籍旅客购物快速通道”。从韩国掀起的“周五下班飞中国”短途购物潮可以看到,政策红利对外国游客入境消费撬动作用明显。
科技赋能让外国游客在中国消费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移动支付“外卡内绑”功能的迭代,使外籍游客“碰一下”即可完成支付;上海、深圳等地推出多语种退税指南和电子地图,让外国游客“买得放心、退得省心”。
文化赋能——从“符号消费”到“深度体验”的升级。
文化吸引力是外国游客来华扫货的重要动因之一。比如,近年来,影视、游戏等流行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轻骑兵”。《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作品在全球引发热议,激发海外游客“跟着电影来旅游购物”的热情。这种文化认同进一步转化为消费行为,使国潮商品、主题文创成为“情感溢价”的重要载体。
5月2日,重庆市渝中区的退税商店,顾客在店内选购商品。记者 黄伟 摄/新华社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调发展入境消费,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提高境外旅客在华旅游便利化水平。
当外国游客的足迹从长城故宫延伸至街头巷尾,当跨境电商的包裹跨越山海飞向异国他乡,如何让“中国游”的深度体验与“中国购”的消费热情形成共振,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命题。让世界看见一个可亲可感可消费的中国,不能光靠“go”的热情,还需从细节处展现中国的魅力与温度。
推动消费场景从“点状消费”向“全域体验”转变。当前,部分城市跨境消费场景存在一定短板,退税商店分布不均,使得境外游客在购物过程中面临诸多不便。因此,要进一步推动退税商店增量扩容,鼓励更多中小商户申请离境退税资格。
串联文旅资源是打造全域体验的关键。开发“高铁+购物”一程多站线路,将城市间的特色消费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为更多海外游客带来丰富多元的消费体验。例如,丰富“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科技潮品之旅,则能让科技爱好者感受前沿科技魅力,淘到最新的科技产品。
推动服务从“基础便利”迈向“深度定制”。服务升级需聚焦“人性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当前,移动支付“外卡内绑”功能已解决基础支付问题,但还需关注服务的“情感连接”,比如,在重点商圈推广“服务大使”制度,培训多语种导购成为文化讲解员;在机场、高铁站等退税柜台增设“文化纪念章”盖章服务,让退税单成为旅行纪念品。
服务升级还需破解“最后一公里”痛点。针对外国游客反映的“快递难”问题,可联合物流企业推出“跨境闪送”服务,实现商品从门店直邮海外地址。开发更便捷的“消费地图”小程序,集成退税点、外币兑换点、公共交通、旅游景点等实用信息,让服务触手可及。
推动品牌从“产品输出”升级至“文化输出”。品牌升级需突破同质化竞争,构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IP。比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应向“设计之都”转型,建立全球小商品设计中心,吸引海外设计师驻场创作;莆田鞋业需撕掉“代工”标签,通过国际认证、联名合作打造高端运动品牌。
“品牌输出”的关键一环是要走向国际。可联合TikTok(抖音国际版)等海外平台发起“ChinaShoppingChallenge”(“中国购”挑战赛),邀请海外博主直播带货,借助社交媒体扩大中国消费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品类建立国际认证体系,增强全球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
“中国游+中国购”比翼齐飞,本质是体验经济与情感经济的深度融合。只有通过场景升级创造沉浸式体验,以服务升级构建品质化生态,用品牌升级传递文化价值,方能实现从“流量”到“留量”、从“交易”到“交心”的跨越。
可以预见,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消费新时代正在开启,届时,“中国游”的故事将更动人,“中国购”的魅力也会更加持久,全世界会通过到中国“旅游+消费”,读懂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