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0.1秒蛰伏50年的院士

B站影视 2024-12-11 08:00 2

摘要:2024年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播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榜上有名。当晚,俞鸿儒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拄着拐杖上台领奖。谁能想到,96岁的俞鸿儒院士曾为了0.1秒蛰伏了50年,潜心研究风洞技术,成为我国高超速风洞奠基人。

2024年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播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榜上有名。当晚,俞鸿儒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拄着拐杖上台领奖。谁能想到,96岁的俞鸿儒院士曾为了0.1秒蛰伏了50年,潜心研究风洞技术,成为我国高超速风洞奠基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8年6月,俞鸿儒出生于江西上饶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他经历了战乱年代,目睹了家国被毁,立志投身科研以报国。28岁那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195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钱没有,条件没有,干吧!”导师郭永怀的一句话,提醒俞鸿儒,做这类工作,就得有省钱的本领。

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俞鸿儒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成本更低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气体不得了,一个静电就会爆炸,充气过程中有小灰尘,碰出火花就爆炸,防不胜防,有一次把房子都炸掉了。”爆炸发生后,钱学森、郭永怀对俞鸿儒说:“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这也让俞鸿儒有了试错的勇气。

然而,这项研究是场持久战,短期难见成效。不过,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十多年没要求俞鸿儒写计划、写进度,这让俞鸿儒体悟到,“只要看准方向,尽全力往前走就行,宽松的环境比多给经费更重要”。在前辈的鼓励支持下,在一次次地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1969年,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激波风洞建成,其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造价却极其低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我国研制的导弹、火箭、人造卫星等重点型号飞行器,陆续进入到攻关阶段,亟须大型风洞的检验,JF-8激波风洞的建成恰逢其时,为各种重点型号的飞行器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JF-8激波风洞的建成,不仅淬炼出一批批的航天重器,也磨炼了俞鸿儒潜心钻研的意志。20世纪80年代,为了开展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发达国家纷纷筹建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但这种风洞费用高昂,操作起来也很困难。俞鸿儒经过调研后,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产生高焓实验气流。

由于爆轰驱动的危险性极高,这个想法遭到了一致反对。“我不怕反对,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俞鸿儒说,他没有因为别人的反对而放弃,而是继续心无旁骛地搞研究。研究初期,因严重缺乏资金支持,俞鸿儒经历过一段比较艰难的岁月,但他并没有气馁,始终记得导师那句话:“没钱干出大事,才是本事。”1998年,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然而,已进入古稀之年的俞鸿儒,心中还有个更大的计划要去完成。当时全世界都认为激波风洞的试验时间只有几毫秒,俞鸿儒却提出要建高超声速复现激波风洞,并达到100毫秒的试验时间。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地面完全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攻克悬置近60年的世界级难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心人,天不负。2012年,在俞鸿儒的指导下,我国建成了国际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从而获得0.1秒的活动数据。这0.1秒的数据,俞鸿儒为之奋斗了半个世纪。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是国际上最大、整体性能最先进的激波风洞,实现了从“模拟”到“复现”的跨越,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隐身战机歼-20,“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导弹……这些国之重器横空出世前,都曾在风洞中经受考验。

“工作要一代一代接下去。人的时间有限,谁也不能干一辈子,这个工作没人接手可不行。”现在,96岁的俞鸿儒淡泊名利,扶持后辈,甘做铺路石。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促使俞老甘愿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是心中科研报国的坚定信念。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