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ChatGPT写文案、刷短视频看AI生成特效,我们每天都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但很少有人知道,支撑这些体验的背后,是数据中心里千万台设备的高速数据传输。而现在,有一种叫CPO的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数据传输的游戏规则,而国内企业中际旭创,已经悄悄成了这场技术
打开ChatGPT写文案、刷短视频看AI生成特效,我们每天都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但很少有人知道,支撑这些体验的背后,是数据中心里千万台设备的高速数据传输。而现在,有一种叫CPO的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数据传输的游戏规则,而国内企业中际旭创,已经悄悄成了这场技术革命里的全球领跑者。
可能有人要问,CPO到底是个啥?说得通俗点,它就像是给数据中心装了"超级高速公路"。以前的光模块和交换机是分开的,数据传输要走"冤枉路",延迟高还费电;而CPO技术把光模块和交换机芯片封装在一起,数据传输距离从几米缩短到厘米级,延迟能降50%以上,功耗还能省30%。对AI大模型来说,这意味着训练速度能翻倍;对数据中心而言,电费账单都能薄一大截。
为啥说中际旭创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成绩堆出来的。2025年三季度财报一出来,行业里没人不佩服:前三季度营收173.13亿,同比暴涨146%,净利润更是接近190%的增长。这其中CPO产品立了大功,收入占比直接冲到35%,单这一项就赚了18.2亿,比去年翻了两倍还多。现在全球每4个800G CPO模块里,就有一个是中际旭创造的,市占率超25%,稳居全球前三、国内第一。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源在于中际旭创的技术底气足得很。做技术这行,最忌讳"偏科",而中际旭创是典型的"全才"。它不仅掌握了从芯片设计到模块封装的全流程硅光技术,800G硅光模块量产良率能到9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还能靠自研芯片把成本降30%。更关键的是,在CPO这个核心领域,它手里握着116项相关专利,还跟英伟达、博通一起制定接口标准,等于拿到了行业"话语权"。
可能有人觉得"专利多"听着虚,但落到产品上全是硬实力。中际旭创的800G CPO模块早就批量出货了,功耗比传统方案低20%,成本还降了15%,跟博通的产品比性能差不多,价格却便宜15%。更狠的是下一代1.6T CPO模块,已经通过了微软和英伟达的测试,2024年底就开始出货,而亚马逊都已经在测试这款产品,预计2026年批量采购。现在它的订单都排到2026年一季度了,客户全是谷歌、Meta、微软这些国际大厂,没点真本事根本拿不下这些单子。
技术领先还不够,能规模化生产才叫真本事。CPO这东西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要量产得解决散热、良率一堆难题。中际旭创在苏州的新工厂10月份刚投产,CPO产能一下从每月15万只提到30万只,就是为了接住源源不断的订单。而且它的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强,2025年三季度的成本占比已经降到66.13%,比2024年初的76.36%降了整整10个百分点,这在高技术行业里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运营能力。
光自己厉害还不够,领跑者得能带动行业、绑定巨头。中际旭创早就看透了CPO"芯片-光模块"协同的关键,跟英伟达、AMD这些AI芯片巨头搞起了联合研发,针对CPO的协同设计深度合作。前段时间英伟达追加800G光模块订单,六成份额被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分了,而谷歌明年光OCS交换机的配套订单,就可能给中际旭创带来超30亿营收。这种"技术+订单"的双绑定,让它在全球竞争里稳如泰山。
当然,CPO商业化路上不是没难关。英伟达CEO黄仁勋就提过,CPO的可靠性以前还撑不起GPU部署,而且激光器怕高温,温度从40℃升到100℃,寿命能缩短50倍 。但中际旭创早就针对性解决了这些问题,它的1.6T CPO引擎用了特殊的散热结构,把激光器和热源物理分离,功耗直接降到5W以下,比传统方案的13-15W低太多。现在行业里讨论的已经不是"要不要CPO",而是"怎么跟中际旭创合作部署CPO"了,有49%的企业都计划2-5年内落地CPO,39%甚至想2年内就用起来 。
有人可能好奇,中际旭创的钱够烧技术吗?看看财务数据就放心了。2025年上半年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有9.73亿,货币资金余额更是高达37.35亿,而规模化量产CPO预计也就花5-8亿,完全绰绰有余。更关键的是它舍得砸研发,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7.78亿,占营收比例9.2%,其中五分之一都投在了CPO上,一年光CPO研发就花3.1亿。这种"赚钱能力强+研发舍得花"的模式,简直是技术企业的理想状态。
现在全球CPO市场竞争挺激烈,有光模块厂商、芯片巨头还有数据中心自己下场做,但中际旭创的优势很明显。它既有光电器件设计的老底子,又懂芯片协同的新需求,LightCounting预测它能成为全球前三大CPO供应商,市场份额能到15%-20%。更让人期待的是,它的3.2T光引擎都进入中试了,目标2026年商用,这比博通等国际巨头领先了整整一代。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看,中际旭创的CPO领跑之路,其实藏着中国科技企业突围的密码:不追热点、深耕主业,在光模块领域做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技术厚积薄发;不闭门造车,早早绑定全球巨头,在标准制定阶段就掌握主动权;不急于求成,从800G到1.6T再到3.2T,技术迭代一步一个脚印。
展望未来,随着AI算力需求越来越旺,2027年全球CPO市场规模预计能到24亿美元,占整个数据中心光模块市场的20%。而中际旭创已经做好了准备,2026年小规模量产、2027年大规模应用的路线图清晰明确,预计到时候CPO能占它光模块收入的5%-8%。对行业来说,它的领跑能带动整个国内CPO产业链成熟;对我们来说,它的技术突破能让AI体验更流畅、数据服务更便宜。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构想,到全球大厂的订单排队,中际旭创用实打实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CPO领跑地位。在这场决定未来数据传输格局的竞赛里,中国企业终于不再是追随者,而是成了定义规则、引领方向的全球领跑者。而这,可能只是中国科技企业突围的一个开始。
来源:遇见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