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德纲在相声里调侃了半辈子"于谦家里有钱",谁能想到这个梗有一天会变成法院执行令。2025年10月27日,广州增城区人民法院的一纸通报,让这位德云社的黄金捧哏陷入舆论漩涡。111万的执行款项,对坐拥数亿身家的于谦来说,到底算什么
郭德纲在相声里调侃了半辈子"于谦家里有钱",谁能想到这个梗有一天会变成法院执行令。2025年10月27日,广州增城区人民法院的一纸通报,让这位德云社的黄金捧哏陷入舆论漩涡。111万的执行款项,对坐拥数亿身家的于谦来说,到底算什么
百万欠款背后,藏着7000多万的窟窿
天眼查的数据摆在那儿,明明白白。于谦持股10%的墨客行影业(北京)有限公司,这次被恢复执行111万余元。注意这个词——"恢复执行",意思是之前就执行过,但没执行完。这家公司到底什么情况?翻开资料一看,吓人得很
墨客行影业成立于2019年1月,注册资本5000万。股东名单上写着三个名字:法定代表人赵仁鹏、德云社同门师弟张栾、还有于谦。看起来是个典型的"熟人局"——赵仁鹏手握影视资源,张栾是导演,于谦既是演员又是投资人。三个人凑一块,想着能复制《老师好》的成功
说到《老师好》,这部2019年3月上映的电影确实给了他们甜头。投资成本大概一两千万,最终票房干到了3.5亿。于谦凭这部片子拿了影帝,尝到了"演员+投资人"的双重好处。钱赚到手了,信心也膨胀了
可现实比相声段子残酷多了。截至目前,墨客行影业累计被执行金额超过7554万元,背着3条失信记录,15条股权冻结信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赵仁鹏,从2022年11月开始就被反复限制高消费,涉案金额超过3316万。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在填无底洞
有人说了,于谦只是10%的小股东,凭啥要他还钱?这就得说说法律了。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的是有限责任,但有个前提——你得按时足额出资。如果出资期限还没到,或者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股东就可能被追索。相关人员出面解释说,于谦是因为出资缴付期未到才被牵连。但这解释挡不住舆论发酵
网友的质疑很直接:有钱搞马场,没钱还债?于谦在北京大兴的"天精地华宠乐园"占地60亩,签的是30年租约。里面养着法拉贝拉矮马、各种名贵猫犬,光饲料就从内蒙古草原直供上百吨。传言马场每年养护费上百万,年收入能到2.7亿。更别提他那套豪华四合院,30把紫砂壶总价过百万,金龙鱼单条上千块
相比之下,111万根本不算事。可于谦偏偏就是不还,直到法院强制执行。这是第几次了?2023年,于谦和吴京合伙的公司就被执行过一回。
何炅父亲的44万,同一个剧本
这事儿让人想起2021年4月的何炅。当时何炅父亲何畏名下的"湖南炅爸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因为欠款43.97万被长沙芙蓉区法院强制执行。案子的起因是2013年,有人投资40万跟何畏合伙搞3D画展项目。钱打进了何畏账户,可项目黄了,钱也不退
这一拖就是8年。原告多次催讨,何畏就是不还。直到法院下了执行令,才勉强把钱吐出来。要知道,何炅当时光芒果超媒的原始股浮盈就过亿,接一期综艺的片酬可能就是44万的好几倍。何家靠着何炅的名气,从画展到餐饮赚得盆满钵满,可偏偏在这点小钱上翻了车
何炅后来还被爆拖欠保姆工资,公司也陆续被多人起诉。原本国民好感度拉满的"何老师",口碑一落千丈。网友的评论很扎心:"不是还不起,是不想还"
于谦和何炅父亲的故事,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有钱,都不缺这点钱,可都在小额债务上栽了跟头。为什么?答案可能藏在人性深处——对金钱的过度执念
有钱人为什么不还小钱
这事儿细想挺吊诡的。罗永浩当年欠债6亿,硬是靠直播三年还清,成了"真还传"的主角。可于谦111万,何畏44万,非得等法院强制执行才肯动手。难道他们真缺这点钱
肯定不是。于谦在德云社一年收入就有1500万,这还不算马场和其他投资的收益。何畏持股95%的炅爸爸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儿子何炅的资产更不用说。这点钱对他们来说,真就是九牛一毛
那为啥不还?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财富幻觉。钱多了之后,对小额数字不敏感了。就像你口袋里有一万块,掉了一块钱可能都懒得弯腰捡。111万在普通人眼里是天文数字,在于谦看来可能只是个零头
第二种,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是公众人物,对方不敢闹大。或者觉得自己只是小股东,法不责众。再或者,单纯就是懒得管,反正有律师团队和经纪公司处理
第三种,也是最要命的——风险意识钝化。赚钱太容易了,就忘了规则的存在。《老师好》的成功让他们尝到甜头,以为投资影视就是印钞机。后续项目跟风上马,风险评估全靠拍脑袋。等公司爆雷了,才发现自己被连带责任套住了
"熟人局"投资,最容易翻车
墨客行影业这个案子,最值得说道的就是股东结构。张栾是德云社同门师弟,赵仁鹏是资深制片人,于谦既是演员又是投资人。乍一看,这配置挺完美——有资源、有人脉、有资金
可"熟人局"最大的问题就是界限模糊。是朋友义气帮忙,还是纯商业投资?出了事谁负责?这些问题在赚钱的时候没人提,亏钱了才发现没讲清楚
娱乐圈这种案例太多了。前几年范冰冰的"阴阳合同",赵薇的股市风波,都跟熟人之间的不规范操作有关。大家都是圈里人,抹不开面子,很多事就稀里糊涂地干了。等出了纰漏,才发现当初的口头承诺根本没有法律效力
于谦这次就是吃了这个亏。他可能压根没想到,一个10%的小股东身份,会让自己背上111万的执行款。更没想到的是,公司累计被执行的7554万,会一点点把他拖进舆论漩涡
关键发现:明星投资的五大教训
第一,爆款之后最危险。《老师好》的成功给了墨客行团队错觉,以为自己掌握了影视投资的密码。实际上,这行业的成功率极低,一部戏赚钱,十部戏亏本是常态。后续项目《哥你好》《银河补习班》《雄狮少年》,哪部有《老师好》的票房?盲目扩张的后果就是资金链断裂
第二,熟人不等于靠谱。张栾、赵仁鹏和于谦的关系再好,商业就是商业。股权结构、资金使用、风险分担,这些都得白纸黑字写清楚。口头协议在法庭上一文不值
第三,小股东一样要担责。很多人觉得自己只占10%,出了事有大股东顶着。可法律不这么看。出资义务没履行完,或者公司资不抵债,小股东照样要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拖欠成本远超想象。111万拖着不还,看似省了钱,实际上丢的是信用。于谦这次上热搜,多少路人粉转黑了?品牌代言、商业合作,都会因为"老赖"标签受影响。这笔隐性损失,可能是111万的几十倍
第五,财富越多越要敬畏规则。罗永浩6亿都能还清,不是因为他有钱,是因为他懂得信用的价值。于谦和何炅父亲恰恰相反,钱多了反而不当回事,最后栽在小钱上
这不是个例,是一代人的通病
说实话,于谦这事儿放在整个明星群体里看,根本不算新鲜。这些年有多少明星因为投资失败、债务纠纷上热搜?数都数不过来
问题的根源在哪?在于这一代明星太顺了。尤其是德云社这批人,赶上了相声复兴的红利期,钱来得太容易。于谦在德云社一年1500万,马场再赚个几千万,投资随便搞搞又是几千万。钱多到花不完的时候,人对风险的感知就弱了
再加上身边都是恭维的声音。助理说"于老师您真厉害",经纪人说"这个项目稳赚不赔",合伙人说"咱们关系您还不放心"。听多了就飘了,觉得自己干啥都能成
等摔了跟头才明白,钱是可以堆起财富堡垒,但护不住最珍贵的信用底线。于谦的马场还在接待游客,何炅的综艺还在热播,可111万和44万的债务,已经成了他们公众形象上洗不掉的污点
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到现在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舆论会过去,热搜会下去,但法律记录永远在。下次再有商业合作,对方一查征信,"被执行人"四个字就摆在那儿。到时候损失的,可就不止这点钱了
说到底,这不是缺钱的问题,是缺敬畏心的问题。敬畏法律、敬畏契约、敬畏信用。这些道理小学生都懂,可偏偏有人要用几千万的学费才能学会。值得吗?不值得。可有些坑,不摔进去就是不长记性
来源:悠然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