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希逸(1193年~1271年),字肃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福建福清人。自幼聪慧好学,嘉定四年中进士,此后踏入仕途。曾担任过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后来还出任过地方官员,如知兴化军等。晚年他回归故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致力于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
林希逸(1193年~1271年),字肃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福建福清人。自幼聪慧好学,嘉定四年中进士,此后踏入仕途。曾担任过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后来还出任过地方官员,如知兴化军等。晚年他回归故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致力于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理念。
林希逸著有《竹溪十一稿诗选》等,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他推崇自然清新、意境深远的诗风,强调诗歌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其诗论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山前山丹已见微红 南宋 · 林希逸
一种村居富贵穷,多年饶润谢天公。
眼前黄白方吹尽,已放山丹蓓蕾红。
“一种村居富贵穷”,此句看似矛盾地提及“富贵”与“穷”,实则蕴含着一种对村居生活独特的认知。“富贵”并非指物质上的极大富足,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充实与安然。“穷”也不是绝对的贫困潦倒,而是相对于世俗意义上的财富而言的一种质朴状态。这种状态下,村民们虽然可能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但却拥有着简单而纯粹的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争,在宁静的乡村中自得其乐。
“多年饶润谢天公”,“饶润”表示恩泽、滋润。诗人认为多年来村居生活能够如此安然,是上天恩赐的结果。这里的“天公”象征着一种超越人类控制的力量,它给予乡村土地以雨水、阳光等自然条件,使得庄稼生长,村民们得以安居乐业。
“眼前黄白方吹尽”,“黄白”在这里可能指代白色的花朵或者黄色的花朵,也可能象征着一些已经消逝的事物,如凋零的花瓣或者过季的色彩。“方吹尽”描绘了这些事物刚刚被风吹散、消逝的情景,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此句带有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对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然而,这种惋惜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为下文即将出现的新生景象做铺垫,体现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循环的理解。
“已放山丹蓓蕾红”,“山丹”是一种花卉,在这里它的蓓蕾已经呈现出红色,意味着新的生机与希望正在萌发。与前一句中消逝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新生事物的欣喜之情,尽管有旧事物的消逝,但新生命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山丹已盛 南宋 · 林希逸
夏半葵榴亦顿空,临池还未见芙蓉。
花神也念翁岑寂,数本山丹著意红。
“夏半葵榴亦顿空”,“夏半”点明了时间是夏季过半。“葵榴”分别指向日葵和石榴花,这两种花通常在夏季盛开,色彩鲜艳。然而此时它们却“顿空”,意味着花朵已经凋谢,不复往日的繁茂。此句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对葵榴花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为下文山丹的盛开做了铺垫,形成一种先抑后扬的效果。
“临池还未见芙蓉”,“临池”点明了观察的位置,靠近池塘。“芙蓉”即荷花,是夏季代表性的花卉之一。然而此时诗人“还未见芙蓉”,说明荷花尚未开放。这进一步强调了夏日花卉在这个阶段的缺失,强化了前一句所营造的岑寂氛围。表现出诗人对夏日花卉景观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情绪。
“花神也念翁岑寂”,“花神”是古代神话中掌管花卉的神灵,这里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花神赋予了人的情感。“翁”指代自己,“岑寂”表示孤独寂寞。此句意思是花神似乎也怜悯诗人的孤独寂寞,这一说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又有一种自我调侃和对花神的期许,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
“数本山丹著意红”,“数本”表明数量不多,但“著意红”却强调了山丹花的艳丽和引人注目。“著意”有特意、用心之意,仿佛山丹花是有意在这夏日花卉凋零之际盛开,用它的红色来装点这个世界。此句描绘出山丹花在一片岑寂中独自绽放的景象,成为诗中的视觉焦点。在周围花卉凋零、自己感到岑寂的时候,山丹花的盛开给诗人带来了惊喜和慰藉,也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雨中看山丹作 南宋 · 林希逸
簇簇团团似剪霞,雨中相对为咨嗟。
固知沾足遍宜稻,只恐淋漓解损花。
“簇簇团团似剪霞”,“簇簇团团”生动地描绘出山丹花生长的形态,它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花团。“似剪霞”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山丹花比作被剪裁过的云霞,形象地写出了山丹花颜色的艳丽和形态的美好。此句从视觉角度入手,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丹花的美丽。
“雨中相对为咨嗟”,“雨中”点明了观赏山丹花的特定环境。“相对”表明诗人与山丹花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他静静地站在雨中,与山丹花相互凝视。“咨嗟”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叹息。此句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诗人在欣赏山丹花的同时,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为下文的担忧埋下伏笔。
“固知沾足遍宜稻”,“固知”表示诗人清楚地知道。“沾足”指雨水充足,“遍宜稻”说明充足的雨水对稻田是有益的,能够让稻子茁壮成长。此句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指出雨水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民生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理性认知。
“只恐淋漓解损花”,“只恐”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担忧之情。“淋漓”形容雨水下得很大、很急,“解损花”则表明诗人担心过多的雨水会损害山丹花。此句将诗人的情感聚焦在山丹花上,与前文对山丹花的赞美相呼应,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山丹花的怜爱和担忧。他虽然知道雨水对稻田有益,但却害怕山丹花在这场雨中受到伤害。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