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年销100万!一位村支书的“数字农活”成绩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23:25 1

摘要:镜头前,灯光亮起。姚敦云整理了一下衣领,将一袋本地大米摆到桌前。“各位粉丝朋友晚上好,欢迎来到鄉遇阿云的直播间……”

镜头前,灯光亮起。姚敦云整理了一下衣领,将一袋本地大米摆到桌前。“各位粉丝朋友晚上好,欢迎来到鄉遇阿云的直播间……”

“快看!今天在线人数又增多了!”村民们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三、二、一,上链接!”随着齐声倒数,又一批农产品在直播间被抢购一空。

姚敦云(左)和搭档在直播间售卖大米。

鄉遇阿云的主播是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甘龙村党支部书记姚敦云,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传统农民到网络主播的华丽转身,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书记”。

为乡亲“吆喝”,为致富“探路”。2024年,姚敦云通过电商直播销售玉屏黄桃、甘龙大米、食用油、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10万余斤,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数字农活”成绩单。

从“低头种田”到“上网吆喝”的转型

姚敦云所在的甘龙村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气候湿润,适合黄桃、油茶生长。如今能轻松聊着“流量”“在线人数”的山村,直播、短视频已成为村里的新农事。

但过去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甘龙村农产品只能低价卖给中间商,村民收益微薄。村支书姚敦云,曾是背井离乡打工队伍中的一员。

农产品种出来、产出去,如何卖出去、卖得好?在助农增收的路上,朱家场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电商为突破口,发力“云端”,积极引导基层“领头雁”走进直播间,用“党建+电商”的模式,把家乡的好品卖向全国。

五年前,在外发展小有成就的姚敦云,“应邀”回村当起了“领头雁”。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走遍全村,摸清家底。

朱家场镇特色米粉。

姚敦云的“数字农活”之路,始于对产品的深度考察。“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问题出在哪儿?”姚敦云带着这个问题,先后走访了众多电商示范村,学习经验。

他发现,农产品销售的核心是“品质+品牌”。回到村里,他立即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带领全村发展优质水稻、生猪养殖等产业。

面对人均耕地不足、青壮年外流、土地效益低下的困境,这位侗族汉子决心用新思维改变家乡面貌。

在多次参加县级电商培训和主播培训后,姚敦云决定开启一段“互联网+农业”的探索之旅。凭着“接地气”的直播风格,他逐渐成为一名颇受欢迎的带货主播。

2023年,姚敦云注册了“玉屏阿云支书姚敦云”视频号。起步并非一帆风顺,质疑声扑面而来:“一个村支书整天端着手机拍来拍去,能拍出什么名堂?”

姚敦云没有气馁。他带着乡亲们拍短视频、搞农民趣味运动会,让大伙儿在参与中感受乐趣和新奇。慢慢地,态度变了,从排斥到接受,甚至还有自然村主动邀请:“你怎么老不到我们这来拍?”

甘龙村在“云端”火了以后,村里的稻米、家禽、蔬果、米粉等农产品渐为人知。

从“零散代销”到“全网覆盖”的突破

产品有了,怎么卖?姚敦云意识到,传统“等客上门”的模式行不通了。他决定“两条腿走路”:线上搭建电商平台,线下对接商超和社区团购。

线上,他带领团队注册了“甘龙大米”品牌,入驻微信、抖音、拼多多等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打开市场。

记得第一次直播时,姚敦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看到屏幕上的订单不断刷新,他逐渐找到了感觉。“家人们,我们的黄桃是头茬果,甜度18度,一口爆汁!”他举着手机,在果园里来回走动,镜头扫过挂满枝头的黄桃,吸引了数千网友围观。

姚敦云(右)在直播卖黄桃。

直播中,他会详细讲解每种农产品的特色和功效,如“甘龙大米籽粒饱满,粒形秀美,外表光亮而富有弹性,煮熟后口感绵长,香气四溢,糯而不腻”。

熟练带货后,姚敦云依托网络资源创建了“农产品甄选”微信群,他深入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农产品生产情况,严格把关农产品质量,帮助他们将自产的糟辣椒、土豆、酸菜等通过微信群的运营推广出去,增加村民收入。

线下,他主动联系铜仁市区的超市和社区,推出“采摘+配送”服务。消费者下单后,当天采摘,次日送达,新鲜度有了保障。

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也让甘龙村农产品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口碑,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村集体经济从负债到15万元。村民们的收入渠道变多了:家里晒的干货、养的土鸡、土鸭和土鸡蛋,都能卖出去;

就连地里的收成,也不再只是初级农产品,而是逐渐变成了有品牌的商品,甚至开发成文旅产品,价值越来越高。

姚敦云展示为群众销售的订单。

最让人欣喜的,是村民观念的变化和乡村活力的回归。抛荒地重新种上了庄稼,因为“不愁卖”。

果农万学不敢相信地拉着姚敦云的手问:“真的卖完了吗?”他的5000多斤桃子拉到街上,最起码也要卖个把月,而在直播间,“脚都没站热就卖完了”。

新的尝试为乡亲们“吆喝”出了一条坚实的共富路,姚敦云决定“以销定产”,让流量变销量,用销量定产量,逐步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县,一步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的壮大

“家人们看这米粉,表面光滑,口感软糯!”在朱家场镇强村富民直播间,詹家坳村副主任詹军正娴熟地展示着手中的手工粉。

谁能想到,半年前这位面对镜头还会紧张的村干部,如今已成为乡土直播达人中的佼佼者。这种蜕变,正是姚敦云的教学成果。

姚敦云(左)和詹军在镜头前展示本地黄桃。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姚敦云深知,乡村振兴不能靠“孤胆英雄”,要培养一支懂技术、会销售的“数字农活”团队。

近年来,朱家场镇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培育本土直播人才作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抓手,建成1个镇级直播间和1个村级直播工坊,培养出18名覆盖各行政村的直播达人。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姚敦云组织了“电商培训班”,从直播技巧、短视频制作到客户管理,手把手教村民。

起初,很多人觉得“太麻烦”,不愿意学,但看到姚敦云通过直播赚了钱,纷纷报名。

通过系统培训,让附近乡村干部和青年人才变身新农人,用小屏幕打开大市场,进一步推动了优质农产品飞出山乡。

姚敦云通过微信群帮群众售卖农产品。

“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跟着合作社种油茶、黄桃,一亩地能收入5000多块,还不用愁销路。”村民们的收入账本,记录着数字农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数字农活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改变了乡村的发展面貌。鄉遇阿云团队通过电商直播提升了甘龙、混寨、谢桥等乡村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到访,带动了线下销售。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创新突破的实践。”姚敦云常说:“只要肯干,深山里的‘土货’也能变成‘金疙瘩’。”

发展直播电商不仅是销售方式的变革,更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随着直播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玉屏侗族自治县正通过培育本土直播力量,完善电商服务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