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025年下半年,消费电子行业风云变幻,各大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与突破方向。在这股浪潮中,歌尔股份动作频频,以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举措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从7月至9月,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歌尔股份陆续将米亚精密、昌宏实业、Plessey和上海奥莱纳入
进入2025年下半年,消费电子行业风云变幻,各大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与突破方向。在这股浪潮中,歌尔股份动作频频,以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举措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从7月至9月,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歌尔股份陆续将米亚精密、昌宏实业、Plessey和上海奥莱纳入麾下,预计此次收购总斥资金额超过了1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不是轻易能做出的决策,歌尔股份这一系列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与发展考量?
对当下的歌尔股份来说,这100亿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歌尔股份作为苹果在中国地区的核心代工厂之一,在苹果庞大的产业链体系中,虽占据着重要位置,但议价能力却相对较弱。长期以来,它主要依靠承接苹果的订单进行生产加工,赚取的往往是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可谓是挣得“辛苦钱”。
这种发展模式在市场环境稳定、订单充足时尚可维持,但一旦遭遇变故,便会陷入困境。2022年,歌尔股份就遭遇了重大挫折,被大客户砍单。这一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公司的净利润一路下滑,从2021年的42.75亿元大幅下降到了2024年的26.55亿元,蒸发了接近40%,净利率更是仅剩2.56%。如此大幅的利润缩水,让歌尔股份的经营压力陡然增大。
按照公司2024年的净利润水平来计算,歌尔股份近期收购所花费的100亿元,需要公司“马不停蹄”地挣四年。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四年里,公司几乎要将所有的利润都投入到此次收购中,才能收回成本。这对于歌尔股份的资金链和盈利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那么,为什么歌尔股份会在业绩未出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直接豪掷100亿元收购四家企业呢?
此次收购完成后,又是否会改变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呢?
消费电子行业不断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对产品的性能、功能、品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几年,不止是歌尔股份在积极布局新业务,立讯精密和蓝思科技这两大“果链”企业也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开疆拓土”上。曾经的“果链三巨头”观点基本一致,都看准了智能终端和汽车电子这两大极具潜力的领域,纷纷进行布局。只不过歌尔股份在此基础上,多了一点对产业链纵向发展的布局,试图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025年7月23日,歌尔股份发布了收购香港联丰旗下的米亚精密和昌宏实业的公告。这一公告的发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消费电子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根据公告内容,歌尔股份此次收购米亚精密、昌宏实业共花费了人民币95亿元,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大一笔收购。如此巨额的收购资金,充分显示了歌尔股份此次布局的决心和力度。
那么,什么样的公司值得歌尔股份这么大手笔呢?香港联丰旗下的这俩子公司,身份都不一般。米亚精密是苹果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产业链的重要厂商,在苹果的产品供应链中占据着关键环节。它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可靠的质量,为苹果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提供了大量优质的零部件,与苹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另一个子公司昌宏实业则从事精密金属结构件制造,是苹果手表金属中框、电脑结构件的供应商之一。在苹果产品的精密结构件领域,昌宏实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能够为苹果提供高品质的金属结构件,满足苹果对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
一方面,收购这两家企业有利于继续加深歌尔股份与苹果之间的合作。苹果作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巨头,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苹果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歌尔股份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收购米亚精密和昌宏实业,歌尔股份能够进一步融入苹果的产业链,更好地满足苹果的需求,从而巩固自己在苹果供应链中的地位,获得更多的订单和业务机会。
另一方面,昌宏实业的经验有助于歌尔股份发展精密结构件。2022年11月发生砍单事件后,歌尔股份的智能声学整机收入出现波动式下滑,到2024年仅有262.96亿元,暂未恢复到2021年的巅峰水平。这表明歌尔股份在智能声学整机业务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然而,好消息是,近几年公司的精密零组件发展得相当不错,是歌尔股份盈利空间最大的业务。2025年上半年,歌尔股份精密零组件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23.5%,远超智能硬件等传统业务,总收入金额也高达76.04亿元,仅比智能声学整机少7.2亿元。这充分显示了精密零组件业务在歌尔股份业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
从业务角度看,歌尔股份收购米亚精密和昌宏实业后,不仅能促进精密零组件扩大业务规模、纵向补充产业链结构,还能加深与苹果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两家企业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能够为歌尔股份的精密零组件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歌尔股份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其未来发展价值早已超过了收购价95亿元,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笔具有战略意义的投资。
这与歌尔股份近几年的发展重点是一致的。在2024年年报中,歌尔股份披露了2025年度的经营计划,主要重点就是拓展新兴业务以及继续坚持大客户战略。这表明歌尔股份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困境时,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发展方向。
明明扩展新业务就是为了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为什么歌尔股份还要继续走绑定大客户的路线呢?这就要从歌尔股份传统的大客户战略说起。之前歌尔股份的大客户战略,大多数时候都是打入巨头客户供应链,然后“接单生产”。在这种模式下,歌尔股份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订单和收入,但可替代性强,话语权很低。一旦大客户出现订单调整或市场变化,歌尔股份的业绩就会受到较大影响,波动风险较大。
过去几年时间,歌尔股份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比例基本都保持在80%以上,2024年甚至达到了88.56%。如此高的客户集中度,使得歌尔股份的业绩高度依赖于少数大客户,一旦这些大客户出现问题,歌尔股份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不过,不同于前几年的是,公司的客户结构发生了变化。在2022年被大客户撤单之后,歌尔股份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骤降到了31.12%,从那时开始公司的前三大客户比例就出现了均衡发展趋势。到2024年,歌尔股份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比例与来自第二、第三大客户的收入比例分别只差3.86、12.41个百分点。这种客户结构的变化,使得歌尔股份减少了对某一位客户的过度依赖,降低了因单一客户问题导致的经营风险。
除了减少对某一位客户的过度依赖之外,歌尔股份还转变了合作思路,从“接单生产”变为了“价值共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产品技术壁垒。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壁垒,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与客户的“价值共生”。
2024年,歌尔股份的研发费用率达到了5.3%,是果链三巨头中研发投入力度最大的企业,同时也是唯一一个2024年研发费用率有所回升的企业。一般情况下,随着营收规模的持续增长,部分企业会出现研发费用持续下滑的现象。这是因为企业在规模扩大后,可能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和市场拓展方面,而忽视了研发创新。但歌尔股份却在五年时间营收规模翻了一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每年5%左右的研发投入,这充分显示了歌尔股份对研发创新的重视和决心。
正所谓“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歌尔股份高强度研发之下,公司也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在光学技术方面,歌尔股份的VR Pancake光学模组、AR衍射光波导技术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些技术为Meta、索尼等客户提供高端VR头显和AR眼镜的光学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声学技术方面,歌尔股份针对私密声音技术、降噪以及识别准确率等推出了多MIC+VPU传感器拾音方案,结合多MIC智能策略等技术,使用业内DNN语音算法模型,显著优化AI眼镜场景使用体验。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广阔。歌尔股份的这些声学技术突破,能够为AI眼镜提供更好的语音交互体验,满足消费者对智能设备的高要求。
前沿研究的布局这些技术突破基本都是可以应用到AI眼镜等智慧终端领域的。除此之外,截至2024年末,歌尔股份的9个在研项目中,有5个都是AR、VR领域的前沿研究。这表明歌尔股份在AR、VR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布局,致力于在该领域取得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为未来的市场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依靠这些技术积累,今年下半年歌尔股份被传出正在与OpenAI接触,探讨为OpenAI首款AI硬件产品扬声器模块、MEMS硅麦器等组件合作的可能性。OpenAI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其首款AI硬件产品备受关注。如果双方合作达成,歌尔股份将真正实现与大客户之间的“价值共生”,不仅能够为OpenAI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组件,还能借助OpenAI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同时,歌尔股份在产业链话语权有望进一步提高,甚至有可能就此进行转型,从传统的代工厂向技术性零部件供应商转变。
在今年,歌尔股份还提高了产业链从垂直整合能力。公司2025年8月收购的Plessey拥有Micro-LED技术,可以实现从芯片设计到模组封装的全链条掌控,确保产品良率超98%,降低成本。Micro-LE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低功耗等优点,在显示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歌尔股份收购Plessey,能够获得其先进的Micro-LED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布局,提升在显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至此,歌尔股份已经做好了从代工厂转变为技术性零部件供应商的准备,现在就差一个下游需求释放的机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高品质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未来显示领域、智能终端领域等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歌尔股份凭借其完善的技术储备和产业链布局,有望在市场需求释放时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2025年上半年,歌尔股份有84.63%的收入来源于海外,相较于国内,海外智慧终端商业化成熟度更高、消费者付款意愿更强,是歌尔股份的主要布局市场。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为歌尔股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26万亿元,其中北美地区将与中国市场共同构成核心产业发展区。北美地区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领先的技术和强大的市场需求。歌尔股份针对海外地区的布局,除了正在与OpenAI接洽之外,还拆分了子公司歌尔微电子赴港上市。
歌尔微电子业务覆盖声学、光学、VR/AR、智能穿戴等多个前沿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如果能成功在香港上市,将成为歌尔股份链接海外资本市场最好的桥梁。通过在香港上市,歌尔微电子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歌尔股份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歌尔股份今年下半年的收购,看似是“豪赌”,其实是为转型做准备。之前公司靠代工挣“辛苦钱”,被砍单后利润下滑了近40%,这让歌尔股份深刻认识到依赖单一业务模式的风险。现在花100亿元去收购企业,核心是想摆脱“低话语权”困境,实现从传统代工厂向技术性零部件供应商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公司收购米亚精密、昌宏实业保住与苹果的合作,巩固自己在苹果供应链中的地位,同时借助这两家企业的技术和经验,提升自身在精密零组件领域的实力;另一方面通过高研发布局光波导、声学新技术,从“接单干活”变成“靠技术说话”,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虽然短期来看歌尔股份的盈利性大概率不会有较大提升,毕竟此次收购投入巨大,且新业务的拓展和市场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全球AI市场需求放量,借助公司近几年的海外布局和子公司上市落地,说不定歌尔股份真能从代工厂翻身成技术型供应商。未来,歌尔股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只有不断创新、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产业链整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来源:史海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