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榕江县仁里水族乡太元村的七彩古稻加工坊里传来“沙沙沙……”的声响,碾米机正在加工七彩古稻谷,一粒粒紫色的米粒从机器中滑落,装入袋中。村民杨卓林一家人在一旁称重、打包刚加工出来的“新米”,现场一片繁忙。
榕江县仁里水族乡太元村的七彩古稻加工坊里传来“沙沙沙……”的声响,碾米机正在加工七彩古稻谷,一粒粒紫色的米粒从机器中滑落,装入袋中。村民杨卓林一家人在一旁称重、打包刚加工出来的“新米”,现场一片繁忙。
七彩古稻是太元村的一种特色水稻,2008年村民杨卓林返乡时,看到乡亲们纷纷放弃这种特色水稻的种植,为了找回记忆中的“乡味”,杨卓林毅然决定留在村里,从此走上保护与传承老种子的道路,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起初并没有把七彩古稻当成一个产业来做,更多是出于保护老种子的情怀。我作为一名党员,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件事。”杨卓林说。
2010年,杨卓林成立了榕江县太元村原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法人。2016年,他在“今日头条”发布特色水稻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开启了线上订单模式。2018年,为持续推广销售特色水稻,杨卓林成立榕江县锦稻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将特色水稻打造成为农特产品,名为“七彩古稻”。
随着七彩古稻产业的不断扩大,太元村也持续开发农耕文化,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田园成为旅游体验区,让彩稻变得有“味稻”,深受消费者青睐,种植规模也逐渐扩大。
2020年,太元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推动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带动更多农户共同发展。并与广州乐田园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辐射带动周边平永、平江、崇义、寨蒿、朗洞、平阳等多个乡镇,七彩古稻每亩实现增收2000元。
2021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协助下,七彩古稻种子经农业农村部贵阳分检植物中心进行基因检测,并录入国家植物种子基因库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国家基因库中原无该种子基因,七彩古稻成功被收录。
“在直播七彩古稻的时候,一些网友被太元村的自然风光吸引,不远千里前来体验农耕文化。今年国庆期间,我们就接待了7组外地游客,开展亲子研学活动。”杨卓林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太元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打造“七彩古稻+研学”模式,沉浸式农耕文化体验深受游客喜爱。七彩古稻种植基地四面环山,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海拔适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七彩古稻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
为延长产业链和提升附加值,杨卓林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对七彩古稻进行真空包装,并建设了七彩古稻成品展览馆。近三年来,借助“村超”的出圈和持续热度,推出了“村超”七彩古稻礼盒、七彩古稻粽子和七彩古稻酒等系列产品,销量进一步提升。
“今年的七彩古稻粽子供不应求。”杨卓林说。那段时间,全家齐上阵,包粽子、煮粽子、真空包装、发货,忙得不亦乐乎。闲暇时,他还会通过直播展示七彩古稻和太元村的美丽风光。“这些七彩古稻种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好、培育好、发展好。”杨卓林始终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守护和发展这些古稻种子。
据悉,目前七彩古稻在仁里水族乡的种植面积达200亩,通过品牌打造,带动周边村民共同种植七彩古稻。同时,不断研发多元化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通讯员 杨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编辑 李丽
二审 陈丹
三审 周灿璧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