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民党是不是已经彻底变成地方割据格局了?局势像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分裂那种,怎么看都有点像,但又没完全照搬。如果你真想下这个结论,可能要犹豫一下。毕竟,这些地方派系,还真离不开国民党,要么说,明面上分裂,暗地里还在纠缠。反反复复,看着离得很远,实际谁也拎不清。派
国民党是不是已经彻底变成地方割据格局了?局势像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分裂那种,怎么看都有点像,但又没完全照搬。如果你真想下这个结论,可能要犹豫一下。毕竟,这些地方派系,还真离不开国民党,要么说,明面上分裂,暗地里还在纠缠。反反复复,看着离得很远,实际谁也拎不清。派系们要的,不就是资源、权力?谁家不要?可国民党能给的,也不多了,党产都没了,手里那点筹码就更加显得稀缺。怎么抢?能抢的也就剩下“不分区立委”席位。
台湾立委选举分“区域”和“不分区”,这事儿大家都懂?选区划分缜密,一边三四十万人口划一个,各自争一个席位。山地立委另算,原住民族才够资格,不是人人都能沾边。于是,全岛一共73个区域立委席次,剩下40个“不分区”,其实大多数政党盯上的都是后者。谁都想省事,不必自己下场跟人厮杀。只要政党票够多,直接上车。这机制,怎么说,也给了地方派系一条通道。
每个政党想提名“不分区”,首先得资格。得先提10名“区域立委”,遍及各地。你上一次要是政党票超过5%,本轮就随便提。看似宽松,实际对小党门槛也挺高。名单决定权基本握在党主席手里,协商、交易、小动作一层层,最后能上榜的,几乎清一色都是派系人物或者有背景的人。
政党票分配让主流没法一家独大。国民党、民进党、民众党、时代力量,像分蛋糕一样分席次。国民党现在能拿到多少?这两年趋势下滑。媒体报道,民进党大致稳在14席、国民党跌到12席都算幸运。也不见得,上一届国民党拿了13席,民进党14席,民众党5席。能不能保住?没人敢打包票。地方派系要的就是这前12名,甚至只认第8、第9名,谁敢赌第14?说不定哪天名额直接缩水,这场资源分配博弈,明面上“公平”,实际就是权力的重新划分。
张荣味是个活例。他高调请客86桌,风头很盛,刚和郭台铭拉近了一次距离。却又转头,在云林真心款待侯友宜和朱立伦。现场细节就摆在那儿,饭桌、献词、笑脸、相互掩饰。看着说要分裂,其实还是需要国民党。所以,张荣味到底支持郭台铭还是侯友宜?现场没人敢真说,从动作上看,比起赌一边,他更在意家族利益。后来消息出来,他的女儿张嘉郡被提名“不分区立委”。这事出人意料吗?也不算。家族两边下注,靠分裂去要支持,这种算计挺普遍。分裂反而是资源最大化的手段,不分裂谁看得到你?张荣味表面归边,实际什么都不亏,才是最大的赢家。
其他地方同理。彰化谢典林离开国民党,姐姐谢衣凤下次继续被列为“不分区”,选县长才踏实。屏东周典论要帮女儿周孟蓉,返回国民党也是为了“立委”名额。这些动作,看着都各自为政,实则一条线穿到底。家族利益,地方资源,谁都不愿输,所以和国民党翻脸是假的,真正要的是提名权。
讲到资源分配,国民党手里的“筹码”越来越少,大家开始更谨慎。媒体公开报导,过去靠党产支持地方建设,现在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大额请客已成历史,谁家都怕资源断流。地方诸侯没人真愿意彻底断裂,哪怕表面喊分裂,背地里还是在谈条件,要名额、要保护、要家族延续。这种利益交换机制比想象复杂。不是单纯分裂那么简单,比起唐朝藩镇,国民党现状说一半像一半不像,有些细节实在难被外界说清。
现任党主席朱立伦的角色就很尴尬。权力核心在“中常会”,提名名单往往在几个派系协商之后确定。除了地方首脑、家族代表,最近舆论还说,有些智库人员、学者也被安排进“不分区”,表现出某种“专业化”“年轻化”。但这一切,最终还是资源分配。外界都看懂了,名单定下来,派系自然是优先考虑。换句话说,国民党党内运作,不完全智性,更多还是关系、人情在决定。
其实,大家看起来很高冷,彼此也在自我防备。你一边讲团结,一边又想稳固自己的利益?这不也是矛盾吗!媒体上说的“国民党快没救了”,也说得太早。地方派系求生欲很强,只要还能争,不会真放弃。党总部越来越弱,却没有派系彻底独立,分裂的程度跟预想都对不上。这里有个怪现象,政党中心只要还能派票,就没人愿意完全割席。
但有的时候,地方割据并非就一定是一种坏事。它维系着台湾政党内部的动态平衡,派系倒不是你死我活,更多是彼此制衡。这样操作,也不能说就是真正的分裂。有时候合,有时候又反,爱恨纠缠不清。国民党不如以前强势,但区域多元,地方代表性反而增强。政党资源在下沉,中心失去主导权,地方却有一点自我认同感,这样不见得全是负面。
挺多人说国民党已无救,未来应该会彻底被地方派系替代。但也别下定论。眼下数据显示,蓝营最大优势还是资源调配的“主导权”,而不是单纯的地方包揽。地方诸侯说到底还需要平台,不敢剥离自己在岛内选举的支撑力。一时看上去分裂,实际依然按照传统运作。能不能维持平衡?也没人能说得清,今天看着像分裂,明天又说不定完全反着来。
不过也没绝对。像有些派系私下建交,资源分配直接绕过党主席,名单定不定得下来?有时候突然变数,看着像裂痕,实际顶多算摩擦。外界报道与实际内部互动,对不上,有些底线摸不清。这其实是现实最常见的状态,也许已经成为国民党结构的一部分。分分合合,没标准答案,不断在变。
至于选举结果,和资源分配冲突永远不会消失。有人说这种割据会把国民党彻底拖垮,也有人觉得局部分裂反而能激发地方活力。老实讲,没哪个专家能准确预测。政党投票率的数据,和实际席次分配结果,总有落差。地方派系的选择其实比中央还要灵活,个别家族能够两边下注,保证安全,不亏。至于候选人有没有忠诚度,这倒无所谓了。只要能争资源,各种策略都见怪不怪。你看上一轮“立委”分配,不止地方家族,年轻新秀、专业背景都进来,形态很杂。
还有,好像外界批评派系割据特别严重,但地方本来就要活下去。派系只管拼资源,不管大局。这种模型,既有活力,又有风险。国民党要不要彻底改变?谁都说不清楚。有的人希望政党更集中,有人觉得多元才真正能代表选民。完全割据和完全团结之间,其实没明确的分界线,总在变换。只要资源还在分配,权力有博弈,结构就会继续。大家会在意吗?其实不见得。有人心里就觉得这样才真实!
所以,国民党这场地方派系博弈,未必只有分裂,也不能断言彻底统一。关系复杂,家族利益当道,资源掺杂,运作反复。什么才是未来局面?大概没人能给答案。当前台湾政党生态,早已有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灵活性,无论是国民党的地方诸侯,还是中央权力,最终都绕不开真正的资源分配。没人能说,一成不变——这种平衡,也许就是现今台湾政治的最大实用价值了。
来源:说历史的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