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这款童装致癌物超20倍,给娃挑衣服认准3个国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22:18 1

摘要:刚给孩子穿了两天新卫衣,脖子就起了一片红疹,去医院查说是接触性皮炎。宝妈李女士拿着刚买的童装很发愁。这种情况并非个例,2025年10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对全国83批次儿童服装的抽查中,6批次存在安全隐患,其中一款牛仔裤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

刚给孩子穿了两天新卫衣,脖子就起了一片红疹,去医院查说是接触性皮炎。宝妈李女士拿着刚买的童装很发愁。这种情况并非个例,2025年10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对全国83批次儿童服装的抽查中,6批次存在安全隐患,其中一款牛仔裤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含量超标20多倍,远超国家安全标准。

孩子的皮肤厚度仅为成人的1/3,角质层屏障尚未发育完全,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度极低,这些“毒衣服”里的有害物质很容易通过皮肤渗入体内。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童装安全的关键问题,结合2025年最新抽检结果和国家标准,说说致癌物从哪儿来、怎么选才安全,家里有娃的看完就能避开坑。

先搞懂:童装里的“致癌物”是什么,有多危险?

央视曝光的童装致癌物,主要是“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也就是常说的“偶氮染料”,其中联苯胺是典型代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明确与膀胱癌、白血病的发生有关。这类物质不是衣服天生就有,而是不良厂家为了压成本、让衣服颜色更鲜艳牢固,用了劣质染色剂造成的。

超标20倍意味着什么?

国家强制标准规定,童装中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含量不得超过20mg/kg,相当于“零检出”的严格要求。而央视曝光的问题童装中,最高检出值达到420mg/kg,超标21倍。

别觉得“偶尔穿穿没事”,这种致癌物有两个特点:一是稳定不易分解,衣服洗十几次都可能残留;二是具有累积毒性,长期接触会在体内慢慢堆积,孩子每天穿8-10小时贴身衣物,风险比成人高得多。轻则引发皮肤瘙痒、红斑等过敏反应,重则增加远期患癌风险,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危害极大。

除了致癌物,这3类隐患也得警惕

2025年宁夏市场监管厅的抽查结果显示,除了致癌染料,成分含量虚假、绳带不合规、pH值失衡也是常见问题。

pH值失衡:婴幼儿皮肤呈弱酸性(pH值5.5-6.5),能抑制病菌生长。如果童装pH值过酸或过碱(超出4.0-7.5范围),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干燥、瘙痒甚至皮炎。

小部件脱落:纽扣、亮片等小部件如果没通过90N拉力测试,容易被孩子误吞,引发窒息风险。

绳带陷阱:7岁以下童装头颈部禁止使用绳带,连帽衫的抽绳在玩耍时可能缠绕颈部,造成致命危险。

核心关键:给娃选衣,认准3个国标再掏钱

买童装不用盯着品牌看,关键是认准吊牌上的国家标准号。2025年市场上有效的童装安全标准主要有3个,覆盖了从婴幼儿到学龄儿童的所有服装,搞懂它们的区别,就能避开90%的问题产品。

国标1: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基础安全线

这是童装必须遵守的“最低门槛”,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不管什么品牌、什么价格,都得符合这个要求,否则就是不合格产品。

适用年龄:0-14岁(身高≤160cm),按年龄细分为3个阶段:0-3岁(身高≤100cm)、3-7岁(100cm<身高≤130cm)、7-14岁(130cm<身高≤160cm)。

核心要求:明确了安全类别划分,这是给娃选衣的第一重点:

A类:婴幼儿用品,适用于36个月及以下(身高≤100cm)的宝宝,包括连体衣、内衣、爬服等贴身衣物。这个类别对甲醛、致癌染料、pH值的要求最严格,比如甲醛含量不得超过20mg/kg,几乎达到“零残留”标准。

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的内衣、T恤、睡衣等,甲醛含量不得超过75mg/kg。

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比如外套、羽绒服、大衣等,不能贴身穿,甲醛含量不得超过300mg/kg。

特别提醒:3岁以下宝宝的衣服,必须在吊牌上明确标注“婴幼儿用品”和“A类”,少一个都不能买。

国标2: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通用安全网

这个标准覆盖所有纺织产品,包括成人服装和童装,是童装安全的“第二层保障”。它和GB 31701的关系是“通用+专用”,GB 31701针对童装的要求更细致,但必须同时符合GB 18401的基础规定。

给娃选衣时,要注意看吊牌上是否同时标注这两个标准,比如“GB 31701-2015 A类”和“GB 18401-2010 A类”,双标齐全才更放心。尤其是网购时,很多低价童装只标一个标准,甚至干脆不标,这类产品千万别碰。

国标3:GB/T 39508-2020《儿童服装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升级安全盾

这是2020年实施的推荐性标准,比前两个标准更严格,堪称童装安全的“优等生认证”。如果吊牌上有这个标准号,说明产品在安全性、舒适性上都经过了更严苛的检测。

它在GB 31701的基础上,新增了对重金属(铅、镉等)、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生殖发育)的限制,还提高了色牢度、接缝强力等指标要求。比如耐唾液色牢度要求更高,能防止宝宝啃咬衣服时染料迁移导致中毒,特别适合爱啃衣服的婴幼儿。

简单说:预算充足优先选带GB/T 39508-2020的产品;预算有限,至少要符合GB 31701和GB 18401双标准,且安全类别达标。

实操步骤:4步挑出安全童装,比看品牌靠谱

光认国标还不够,得结合实际检查,这4个步骤能帮你快速判断童装好坏,在实体店3分钟就能搞定。

第一步:先看吊牌“三要素”,缺一个就Pass

吊牌是童装的“身份证”,2025年新规要求必须包含3个关键信息,少一个都属于不合格产品:

1. 安全类别:明确标注A类、B类或C类,3岁以下必须是A类且注明“婴幼儿用品”。

2. 执行标准:至少有GB 31701和GB 18401两个标准号,年份可省略但标准号不能错。

3. 基本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纤维成分、生产厂家或代理商信息,耐久性标签(水洗标)不能缝在贴身内侧,避免摩擦皮肤。

如果吊牌模糊不清、信息不全,或者宣称“A类”却没标GB 31701,很可能是虚假标注,直接放下别买。

第二步:闻气味、看外观,避开“感官陷阱”

劣质童装靠感官就能初步识别,这两个细节最直观:

闻气味:新衣服如果有刺鼻的酸味、塑料味,说明可能甲醛超标或使用了劣质染料,就算吊牌合格也别买。合格的童装只有布料本身的淡淡味道。

看设计:7岁以下别买头颈部有绳带的衣服,连帽衫要选抽绳能拆卸的;避免大面积胶印、亮片装饰,胶印可能含甲醛,亮片容易脱落被误吞;深色衣服比浅色更容易色牢度不达标,给小宝宝选浅色系更安全。

第三步:摸布料,优先选“天然纤维”

孩子的贴身衣物,布料材质比款式重要得多。优先选100%棉、棉麻混纺等天然纤维,这类材质透气亲肤,化学残留少。

要注意避开“化纤冒充纯棉”的情况:吊牌写“100%棉”,但摸起来又硬又滑、透气性差,很可能是虚假标注。2025年抽查中,就有6批次童装存在成分含量虚假问题,宣称纯棉实际化纤含量超50%。

第四步:网购额外查“抽检报告”,避开问题店铺

网购童装风险比实体店高,2023年曾有雪中飞、史努比等品牌的68批次网售童装被检出不合格,问题包括甲醛超标、致癌染料等。2025年网购时多做一步:

问客服要“第三方检测报告”,重点看“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甲醛”“pH值”三项是否合格。

避开“9.9元包邮”“清仓尾货”等低价产品,这类产品为了压成本,很可能在染料、布料上偷工减料,致癌物超标的风险极高。

买后必做:2件事减少残留,穿得更放心

就算选对了童装,新衣服也不能直接穿,这两个步骤能进一步降低风险,尤其是给小宝宝穿的衣服。

第一件:盐水浸泡+轻柔洗,去除残留

新衣服先用清水漂洗一遍,再用淡盐水(一勺盐加一脸盆水)浸泡30分钟,然后正常洗涤。盐水能帮助溶解部分甲醛和浮色,减少化学残留。

注意别用热水洗,高温可能让染料和有害物质凝固在布料上,反而洗不掉;洗涤剂选婴幼儿专用的,避免用成人洗衣粉,减少二次刺激。

第二件:晾干后再穿,让甲醛挥发

洗后的衣服要挂在通风处充分晾干,别闷在阳台角落。甲醛易挥发,通风晾干能让残留的甲醛进一步释放,降低接触风险。

如果洗后衣服还是有异味,或者孩子穿后出现皮肤发红、瘙痒,不管吊牌多合格,都别再穿了,赶紧退货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避坑提醒:这3个“误区”别踩,很多家长都中招

1. “进口童装更安全”:不一定。2025年海关查验发现,部分进口童装存在pH值超标、标签不合规问题,进口产品也要符合我国的GB 31701标准,买时同样要查吊牌。

2. “贵的就一定合格”:价格和安全不是绝对挂钩。2025年抽查的不合格产品中,既有几十元的低价童装,也有单价超200元的品牌产品,关键还是看标准和检测结果。

3. “二手衣更环保”:要谨慎。二手衣可能存在甲醛残留、细菌污染,且无法确认是否经过安全检测。如果要穿,必须彻底清洗消毒,且避免给3岁以下宝宝穿二手贴身衣物。

最后想说:童装安全,细节藏在“标准里”

央视曝光“毒童装”,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提醒家长们:给娃选衣服,别只看款式、品牌和价格,吊牌上的那行标准号,才是真正的“安全密码”。

2025年的童装安全标准已经很完善,从GB 31701的基础保障,到GB/T 39508的升级要求,只要家长们多花一分钟看吊牌、闻气味、摸布料,就能避开绝大多数风险。对孩子来说,一件安全的衣服,比任何花哨的设计都重要。

你给娃买衣服时会先看吊牌吗?遇到过哪些问题童装?评论区聊聊,给更多宝妈提个醒。

来源:开朗湖泊cQ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