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竞争现反转,美国多款产品内置中国大模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22:10 1

摘要:那些追求效率与实用的开发者和企业,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将中国大模型嵌入自己的产品核心。

大洋彼岸的科技圈,正悄然掀起一股“向东看”的风潮。

当美国AI巨头们仍在高调宣扬其技术霸权时,他们的后院,

那些追求效率与实用的开发者和企业,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将中国大模型嵌入自己的产品核心。

2025年10月底,美国AI编程工具Windsurf上新了一款神秘模型,专门为速度和智能体(Agentic)能力而设计。

按常理,这家土生土长的美国公司,理应接入OpenAI、Anthropic或谷歌的模型。

然而,经网友“越狱”探查,这个神秘模型的真实身份让许多人惊讶,

它正是来自中国智谱公司的GLM模型。

进一步深挖发现,有网友指出这似乎是“GLM 4.6在Cerebras上运行”。

Cerebras正是去年发布全球最大AI训练芯片的公司,如今已进军推理市场。

无独有偶,美国云服务平台Together AI早在今年7月就已官宣部署中国的Qwen-3-Coder模型。

这并非孤例。

在AI智能体领域,估值高达93亿美元的公司Vercel也宣布与智谱达成合作,提供GLM-4.6的API服务。

该公司老板Guillermo Rauch不仅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这一消息,还直接称赞:

GLM-4.6很好,在nextjs.org/evals上排名第三,还是前五名里唯一开源的模型。

更早之前,无服务器AI推理平台Featherless也在Kimi K2发布之际表示支持其新模型。

从编程助手到推理平台,从智能体到云计算服务,中国大模型正在美国科技产品中悄然“渗透”。

这场静默的迁移,背后是美国AI应用层企业务实的选择。

当美国巨头仍沉迷于“更大、更贵、更强”的军备竞赛时,

中国大模型企业正在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高质量、低成本、易获取

Social Capital公司创始人Chamath Palihapitiya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许多美国企业的共同感受:

“我们在Groq上已经开始在用Kimi-K2了。OpenAI和Anthropic的模型虽然挺好的,但太贵了。”

他进一步解释,当公司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时,很难决定将所有提示词都传给不同的LLM(大语言模型),因为这些系统需要微调和设计才能协同工作,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作为消费者,我们真的挺痛苦、挺挣扎的。”

相比之下,中国大模型厂商的“量贩式”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在最近的1024程序员节,中国各大模型厂商展开了一轮优惠攻势:

智谱推出GLM Coding Plan包月套餐折上折,新用户更可享5折优惠;

Kimi也推出了针对程序员的专属优惠套餐;

MiniMax M2则宣布将限时免费期延长至11月7日;

快手也跟随将免费日期推至11月10日。

这种亲民策略不仅降低了使用门槛,更重要的是,它精准击中了美国AI应用开发者的痛点: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美国AI公司开始意识到,并非所有场景都需要消耗昂贵的顶级模型,性价比合理的适用技术才是商业落地的硬道理。

价格优势只是表面现象,性能与实力的提升才是中国大模型获得国际认可的根本原因。

在全球各类测评中,中国大模型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创建的基准测试平台“LMArena”的排名:

中国月之暗面、深度求索、阿里巴巴等企业研制的Kimi K2、DeepSeek R1、Qwen3等开源AI大模型均超越了美国谷歌和Meta的同类产品。

“亚洲科技咨询”网站对此报道称:“人工智能的未来或许确实是开源的,并且越来越由中国创新塑造。”

回溯中国AI产业的发展历程,如今的气势并非一蹴而就。

从用户规模看,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半年即实现翻番。

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偏好。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在众多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中,超过90%的用户会优先选择国产大模型。

在商业落地方面,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模型招投标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累计中标项目达1810个,总金额突破64亿元,项目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

技术层面,中国大模型行业在多模态能力与智能体技术的协同发展上取得显著突破。

例如,国家电网的“营销供电方案智能体”,可自动识别用户需求、拆解任务并生成供电方案,完成“用户需求-方案生成-工单流转”闭环。

中指研究院联合小冰科技开发的“AI招投标Agent”,通过本地化部署,实现3分钟自动完成标书撰写、废标率降低100%、中标率提升300%。

这些实实在在的应用成果,展现了中国大模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为它们赢得了国际口碑。

中美大模型产业的发展路径,正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美国绝大多数AI大模型均采取技术闭源的发展路线。

2024年7月,据《纽约时报》报道,此前一直坚持开源发展的Meta,也将转向开发闭源AI模型。

美国著名AI政策专家伊桑·莫里克在社交媒体上感叹:“美国基本退出了前沿开源大模型的竞争。”

相比之下,中国大模型则一直坚持开源发展理念。

这种开放策略,不仅加速了技术迭代,更降低了全球开发者的使用门槛,为中国模型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用户基础。

在美国不断升级对华科技打压的大背景下,美国AI巨头Anthropic发布公告,宣布将全面禁止中国控股企业使用其Claude模型等服务。

该政策并不局限于中国境内,中国实体直接或间接控股超过50%的海外企业均在封禁范围之中。

耐人寻味的是,在美国Reddit社交平台上,用户对Anthropic禁止对华服务的新闻跟帖中,绝大多数认为这对中国本土AI大模型是一个好消息。

一条评论直言:“还记得芯片制裁宣布后的情况吗?对中国有什么长期影响?

只是让中国围绕芯片进行创新。这又是一个一模一样的‘无肉汉堡’。”

事实上,这种封锁反而促使中国大模型加速自主创新。

从文心一言、通义千问到深度求索,中国的模型矩阵已覆盖各个赛道。

在算力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在数据层面,我国已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

在国内主流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中,中文数据占比已普遍超过60%,为服务本土人工智能用户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AI公司纷纷部署中国大模型的现象,标志着全球AI产业正从单极霸权向多极秩序重构。

这场静默的变革背后,是产业逻辑的根本转变:AI正在从技术炫技的阶段,加速迈向务实应用阶段。

当企业真正开始大规模部署AI功能时,成本、速度和可扩展性就成了压倒一切的现实问题。

Vercel和Social Capital这类公司的选择,戳破了“唯最强模型论”的泡沫,证明了高性价比的适用技术才是商业落地的硬道理。

这场由“太贵了”引发的务实选择,预示着一个更加多元化和激烈竞争的全球AI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大模型的崛起,不仅仅体现在被美国公司采用,更在于其深厚的产业根基。

政策支持方面,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明确到2027年,要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在算力支撑上,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AI发展提供了坚实底座。

应用广度上,我国已发布超过1500个行业模型,覆盖50个重点行业领域、700余个场景。

人工智能已具备一定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对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作用逐步凸显。

从农业到制造业,从医疗到金融,中国大模型正在实体经济深处扎根。

茂名市的“荔枝AI助手”接入病害防治知识库、气象数据等超500万条,将平均诊断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5秒以内,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

中国钢研基于昆仑芯、百舸算力平台及千帆模型开发,完成了钢材表面缺陷检测等核心场景应用。

这些扎实的产业应用,构成了中国大模型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底气。

全球AI产业格局正在重塑,资本与技术流动的方向揭示了这一趋势。

一方面,美国AI公司纷纷引入中国大模型;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市场蓬勃发展,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中标总额(24.67亿元)已超越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金额(21.28亿元),市场动能强劲。

这场静默的变革告诉我们:真正的技术吸引力,不再源于口号与标签,而在于能否提供稳定、高效、有回报的商业价值。

中国大模型之所以能敲开美国公司的大门,靠的不是地缘政治博弈,而是实打实的性能优势与成本效益。

在全球化的科技领域,技术无国界,创新无问西东。

当Windsurf选择GLM,Vercel拥抱智谱,Together AI部署千问,它们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在AI的世界里,实力才是最终的通行证。

Made in China的大模型含金量,正随着全球用户的认可而不断提升。

一个更多元、更开放的AI世界,正在我们眼前展开。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