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惊雷 11家公司扎堆抛减持公告 7家减持超2% 创新药板块应声承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22:03 1

摘要:10月29日半夜,不少股民被手机里弹出的公告炸醒:短短3小时内,11家上市公司集中抛出股份减持计划,其中7家拟减持比例直超2%,创新药龙头药明康德赫然在列。这波"深夜减持潮"直接引爆市场恐慌,10月30日早盘,创新药板块开盘即跳水,翰宇药业直线封死跌停,跌幅超

10月29日半夜,不少股民被手机里弹出的公告炸醒:短短3小时内,11家上市公司集中抛出股份减持计划,其中7家拟减持比例直超2%,创新药龙头药明康德赫然在列。这波"深夜减持潮"直接引爆市场恐慌,10月30日早盘,创新药板块开盘即跳水,翰宇药业直线封死跌停,跌幅超10%,药明康德盘中跌穿60元关口,最终收跌8.47%,锦波生物、北大医药等8只个股跌幅超5%,整个板块半天蒸发市值超300亿元,股民在投资群里吐槽:"刚回血又被按在地上摩擦"。但剥开情绪看本质,这波震荡里既有短期冲击,也藏着行业分化的关键信号。

此次减持潮的冲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龙头企业的"带头效应"。药明康德的公告最受瞩目: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G& C IV Hong Kong Limited等17名股东,计划自11月20日起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5967.51万股,占总股本的2%,以10月29日收盘价计算,减持金额约63.22亿元,这是今年创新药领域单家公司最大规模的减持计划。要知道,这已是药明康德相关方年内第二次大额减持,此前公司4次减持子公司药明合联股份,累计套现69.5亿港元,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全球产能建设和人才招揽 。

除了药明康德,多家公司的减持比例更触目惊心:申联生物股东UBI计划减持3%股份,用于阿尔茨海默症合成肽疫苗的临床研发;辰欣药业股东韩延振再抛3%减持计划,这已是他年内第三次减持,累计减持比例将达6%,持股比例从7.06%降至4%左右,直接让出第三大股东位置;还有禾川科技、英集芯等企业,拟减持比例均在2.5%以上,合计减持市值超80亿元。

从减持主体看,此次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既有药明康德背后的早期创投机构,属于锁定期满后的正常退出;也有申联生物UBI这样为研发"输血"的产业资本;还有辰欣药业韩延振这类因个人资金需求减持的股东;少数则是员工持股平台的退出。减持方式上,多数公司选择"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组合,其中大宗交易占比普遍超50%,比如申联生物3%的减持额度里,2%通过大宗交易进行,能减少对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

创新药板块的剧烈反应,绝非单一减持事件所能解释,而是短期利空与长期疑虑的集中爆发,时间点的叠加更放大了恐慌情绪。

减持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导火索。药明康德作为板块"风向标",自2024年3月低点至2025年9月高点,股价区间涨幅达230%,高位突然抛出63亿减持计划,自然引发资金对"获利了结"的担忧。更关键的是,这波减持发生在行业敏感窗口期——10月30日,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正式在北京启动,首次引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机制,121个创新药进入商保协商环节,虽然政策试图缓解降价压力,但市场对谈判降幅仍存顾虑,近三年医保谈判平均降幅35%的历史数据,让资金提前规避风险。

前期涨幅过高带来的估值压力也不容忽视。即便经历10月回调,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仍超90%,板块动态PE维持在42倍左右,高于医药生物行业35倍的均值。更尴尬的是"利好失灵"现象: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武田达成114亿美元合作,创下国产创新药BD交易纪录,股价却不涨反跌1.96%;诺诚健华10月11日宣布20亿美元出海 deal,后续股价仍跌超15%,这种"预期透支"让减持消息更具杀伤力 。

资金面的微妙变化雪上加霜。三季度以来,医药基金开始从"买赛道"转向"选个股",港股18A"B字号"公司成为减持重点,明星基金经理周思聪管理的产品已卖出科伦博泰生物-B,梁福睿的基金也降低了未商业化企业的仓位。这种机构调仓与股东减持形成共振,导致板块流动性短期承压 。

面对密集减持,投资者最该做的是区分动因——并非所有减持都意味着公司基本面出了问题,三类情形的影响天差地别。

第一类是"创投退潮",属于行业周期必然。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早期投资方往往在企业上市后3-5年进入退出期,用兑现的资金投向新的研发项目。药明康德此次减持的17名股东多为早期机构,其退出早有迹象:公司此前四次减持药明合联,累计获利43.51亿元,全部反哺核心业务,反而推动今年上半年创新药服务收入增长28% 。申联生物股东UBI的减持更直接,公告明确表示资金将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疫苗的临床试验,属于"腾挪资源再投入"的典型案例。

第二类是"个人需求",与公司经营无关。辰欣药业股东韩延振的减持就是典型,公告中明确标注"个人资金安排",且减持方式以大宗交易为主,避免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历史数据显示,这类减持对股价的影响多在3个交易日内消化,辰欣药业前两次减持后,股价均在一周内回归震荡区间,核心原因是公司基本面未变——尽管研发投入占比低于恒瑞医药,但仍在稳步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第三类是"战略优化",甚至隐含积极信号。部分企业通过减持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反而能聚焦主业。药明康德2025年减持药明合联后,将资金投入ADC、细胞治疗等前沿平台,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8%;复星医药更直接,前三季度创新药品收入超67亿元,同比增长18.09%,研发投入近40亿元,其中30%用于全球多中心临床,这种"减持-投入-增长"的闭环,反而强化了长期竞争力 。

需要警惕的是"异常减持":比如未提前公告就减持超5%、业绩亏损却大额抛售、短期内通过集中竞价清仓等。截至目前,此次11家公司的减持均合规披露,暂无此类风险信号。

尽管减持潮引发短期阵痛,但从行业基本面看,创新药的长期成长逻辑并未动摇,甚至在调整中显现出布局机会。

研发创新的"硬实力"仍在持续突破。复星医药前三季度有6款创新药进入III期临床,PD-1抑制剂汉斯状®在胃癌围术期治疗中实现全球突破,成为首个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化疗的方案;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龙头的研发投入占比均超20%,管线覆盖ADC、双抗等前沿领域,国内创新药正从"跟跑"向"并跑"跨越 。

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打开了成长天花板。除了信达生物114亿美元、诺诚健华2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10月以来还有翰森制药与罗氏、奥赛康与Visara等5笔BD交易落地,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资产的需求持续旺盛。中邮证券研报指出,国内创新药"物美价廉"的优势显著,欧美MNC的采购行为已验证了研发实力,出海逻辑并未因减持而弱化 。

资金面已出现企稳信号。尽管板块大跌,但10月28日创新药ETF易方达仍净流入9130.24万元,近5个交易日吸金超1亿元;港股创新药ETF近30日有22天资金净流入,合计达110.51亿元,机构资金正借道ETF抄底,反映出对板块长期价值的认可 。

面对减持冲击,普通投资者没必要跟风割肉,也不能盲目抄底,盯紧三个指标就能理清方向。

首先看"减持性质",这是判断风险的关键。优先规避"高比例+竞价交易+业绩亏损"的组合,比如若某家公司减持超5%且全部通过竞价交易,同时上半年净利润亏损,就需果断远离;反之,像药明康德这样"2%减持+大宗交易为主+业绩增长28%"的标的,短期下跌更可能是情绪错杀,可跟踪后续承接力度 。

其次盯"研发硬数据",这是长期价值的核心。重点关注研发投入占比超15%、III期临床管线数量超5项的企业,比如复星医药前三季度研发费用27.3亿元,10项管线进入后期阶段,这类公司能穿越行业周期;而那些研发投入不足10%、管线多在早期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谨慎参与 。

最后善用"工具分散风险",这是散户的避雷神器。对于缺乏个股研究能力的投资者,创新药ETF是更稳妥的选择,既能分享板块成长红利,又能规避单一公司减持的冲击。数据显示,近三年创新药ETF年化收益率达18%,显著跑赢多数个股,在板块震荡时更能体现防御价值 。

11家公司扎堆减持引发的创新药板块震荡,本质是"短期情绪宣泄"与"长期价值支撑"的碰撞。这波减持里,既有创投机构的正常退出,也有企业的战略腾挪,将其简单解读为"行业看空信号"显然有失偏颇。

站在产业视角看,创新药作为医药升级的核心方向,研发突破、国际化推进和政策支持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医保谈判引入商保机制,反而为创新药打开了新的支付空间;百亿美元级出海交易的密集落地,证明国内创新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在增强。

对投资者而言,眼下的震荡更像是一次"估值挤泡沫"和"真伪创新筛选"。那些能持续产出临床成果、实现商业化兑现的企业,终将在调整后重新走强;而靠概念炒作、缺乏硬实力的公司,才会真正被市场抛弃。看懂这一点,就能在半夜的公告惊雷中保持清醒,在板块的震荡起伏中把握本质。

来源:彩云间追逐的飞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