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维暮秋,云淡风轻。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收获的季节,“第九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周”如期启幕。作为全国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活动汇聚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顶尖专家云端聚首,以前沿视角探讨技术革新方向,以实战经验分享临床诊疗智慧,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时维暮秋,云淡风轻。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收获的季节,“第九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周”如期启幕。作为全国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活动汇聚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顶尖专家云端聚首,以前沿视角探讨技术革新方向,以实战经验分享临床诊疗智慧,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应邀参加全国网络手术演播,心律失常一科主任李世军手术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与高效的协作配合,仅用80分钟成功为82岁复杂房颤患者实施 “心电生理检查+房颤房扑射频消融术+Marshall 静脉酒精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 一站式治疗介入手术,充分展现出团队在复杂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硬核实力。
手术团队
82岁的李大娘,已经被心脏问题困扰多年。几年前,李大娘就因房颤接受过射频消融手术,原以为能摆脱病痛,可近来心悸症状再次袭来,房颤、房扑发作愈发频繁,让她备受折磨。更雪上加霜的是,李大娘还有30 年的高血压病史,复杂的病情让治疗难度陡增。
得知李大娘病情后,李世军主任立刻组织科室团队开展术前讨论。结合她的年龄、多年的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史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详细分析,经过反复研讨,团队最终决定采用 “一站式” 手术方案,解决房颤房扑问题,同时通过左心耳封堵术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
为什么要通过左心耳封堵预防脑卒中?
房颤、房扑患者的心脏节律紊乱会直接改变心房内的血流状态,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功能,转为快速、无序的 “颤动”,导致心房内血液流速大幅减慢,甚至在心房特定部位形成 “血液淤积”。
而左心耳作为左心房上一个形似 “小口袋” 的解剖结构,其内壁布满凹凸不平的肌小梁,且空间相对狭窄,成为了淤积血液凝结成血栓的 “高危区域”。一旦这些血栓不稳定、发生脱落,就会随着心脏泵出的血液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最终顺着血管流向大脑,堵塞脑部动脉血管。血管堵塞后,其供血区域的脑组织会因缺血缺氧迅速坏死,进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通过左心耳封堵术将这个 “血栓发源地” 堵住,能直接切断血栓进入血管、流向大脑的路径,从而显著降低房颤、房扑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手术转播
手术当天,各环节有条不紊推进。麻醉团队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超声团队实时提供清晰的影像支持,工程师团队全程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医生首先采集患者左右心房数据构建三维模型,明确诊断为围绕二尖瓣峡部的折返性房扑。术者李世军主任先经股静脉行导管操作完成酒精消融,再依次消融左房相关部位,期间患者心脏节律成功转为窦性心律,房颤房扑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经造影与食道超声确认位置后植入封堵器,检查显示封堵效果良好。整场手术顺利结束,全程仅用时80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是针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卒中风险或抗凝禁忌患者的革命性治疗方案。作为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专家,李世军主任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手术量长期稳居东北前列。而此次联合 Marshall 静脉酒精消融的 “一站式” 治疗,更是对术者技术、治疗理念与团队协作能力的严峻考验。既要通过三维标测精准定位病灶,确保消融效果,又要完美植入封堵器,预防脑卒中,每一步都需细致严谨。李大娘的成功治疗,既是团队丰富临床经验的一次实践应用,也为复杂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参考。
多年来,医院心律失常团队始终将“个体化精准治疗”理念贯穿于诊疗全过程。针对无法耐受全麻的患者群体,团队创新研发并开展局麻DSA联合经胸超声或血管内超声引导的简化左心耳封堵术。不仅有效降低治疗成本,还通过减少操作步骤、提升诊疗舒适度,真正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当前,我院心律失常团队正以蓬勃的发展活力,持续突破医疗技术壁垒,不断拓展心脏病诊疗领域。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医工交叉合作,推动医疗技术与工程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开展精准治疗技术,以更精湛的专业能力、更敬业的服务态度,为更多心脏病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全力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脏健康。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