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今天呢?宣布要投资1000亿日元,在上海建厂,年产10万辆新能源车。更气人的是理由,效仿特斯拉。
日系车终于服软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傲慢玩不转中国市场。
还记得当年雷克萨斯在国内有多拽吗?加价三五十万,还得排队。
他们说,我这叫日本原装,清高得很。
可今天呢?宣布要投资1000亿日元,在上海建厂,年产10万辆新能源车。更气人的是理由,效仿特斯拉。
但其实不是它觉悟了,是在中国卖不动了。
过去雷克萨斯一副你求我买的姿态,现在谁还稀罕?2025年这家公司终于发现,中国消费者早就变了心。
雷克萨斯不是个例。日产销量同比下滑12%,本田大跌30%。要我说,日本车企这波是把自己作没了。
当年不肯来中国建厂的那些高傲姿态,如今都变成了尴尬台词。
问题究竟出在哪?从嘲讽电动车、无视电池红利,到弹尽粮绝来华求生,这背后是整个日系车圈子几十年形成的病根。
我们得搞清楚,日本车企为什么对新能源车这么横。
回头看2014年丰田的海报,写着不充电才能跑得远,拿条充电桩嘲讽电动车主,这种思维你搁今天,分分钟被骂出翔。
而丰田章男更是多次公开表示,纯电是低级产品,我们不屑研究。
听着是不是很耳熟?这就是典型的守成者傲慢。他们不是看不见趋势,而是利益绑架下装看不见。
90年代日本在电池技术上,其实走在全球前列。松下早在1994年就拿出了锂电池,本有机会成为电动汽车技术爆发的第一份子。
问题是日本车企一个个像打了哑巴药,对松下视若无睹。
为啥?因为他们根本不打算用外部技术。
日本汽车行业最大的毒瘤是什么?那叫一个利益捆绑、死水难动。
这些企业彼此之间签下排他协议,谁用别家的零件,谁就会被封杀。
你看着像一家公司选择性采购,实际上是整个日系车圈在把门锁死。谁先进、谁有创新,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套封闭链条必须维持。
难怪松下这样全球领先的电池公司,最后反倒被特斯拉捡漏。
更扯的是这帮公司为了维稳、保脸面,连命都敢赌。
马自达的安全气囊测试是个经典案例,本该靠碰撞传感器来触发气囊,他们居然用秒表倒计时来手动引爆。
测试做成了表演,安全成了笑话。
可这不是孤例。丰田、本田、铃木都出现在2023年的造假风波中,涉及车辆超过500万辆,有的编假数据,有的篡规范标准。
为啥敢这么干?根源就在那个病入骨髓的体系。
一封举报信,在层层审批下走七八级都见不到高层手臂,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而且从2014年起日本车企为了拼销量,全面启用了所谓短周期开发战略,要在很短时间内把新车型推上市场。
研发成本居高,一线工程师没人手没资源,就只能数据造一造,报告糊一糊。不是他们不知道不能造假,而是整个制度已经逼到了要么骗、要么死的地步。
所以你现在看雷克萨斯、丰田来中国求生,绝不是转型有多成功,而是背后那座巨大的利益雪球已经撞到了墙。
交叉持股的闭环、拒绝创新的供应链、漫天横飞的假数据,加上对市场趋势的傲慢集体无视,日系车这不是掉链子,这是断了脊梁。
雷克萨斯来华建厂这事,从战略上来说,短期可能对我们有利。
哪怕他们把车造出来在中国卖不动,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市场,也是在支持中国制造,助力中国就业和出口。本质上日本车企在将自己逐渐变成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一部分。
遍地开花的外来投资,正是我们未来制造强国的重要土壤。
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变局,彻底印证了中国汽车的崛起不是偶然。
日系车当年笑新能源充电慢,现在中国车直接换电快。他们觉得自己掌握发动机核心技术,结果比不过中国车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三电系统。
特斯拉只是点了那个火,真正成片燃花的是比亚迪、吉利、理想、蔚来这一大票中国品牌。
中国车用的是行动在提速。而日系车却用的是嘴炮在刹车。
这个时代,早就不再崇拜省油省心那一套套路了,若没有思维升级、技术迭代,你再强的历史也救不了好产品。
未来会怎样?雷克萨斯上海建厂,也许只是开始。
日本车企不可能放弃中国这个最大市场,但下不下得了高姿态的这道坎,是根治问题还是缓兵之计,就看它们到底学没学会尊重市场四个字。
今天雷克萨斯来建厂,是活不下去才坐地降神气,这话听着扎耳朵,但不扎心就没救。
现在轮到中国车企反手打大旗了,技术要全球化、品牌需国际化,但归根结底,立足中国、扎根中国,永远不会错。
时代正在奖励那些敢赌、敢变、敢干的人。
日本车企的故事是个反例,中国车企的路才刚起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吴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