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在海南海口开幕,来自115个国家的120多名代表共同探讨食事全球治理议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论坛发来贺词,前秘书长潘基文为论坛主报告撰写前言。
10月29日,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在海南海口开幕,来自115个国家的120多名代表共同探讨食事全球治理议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论坛发来贺词,前秘书长潘基文为论坛主报告撰写前言。
在这场国际盛会上,来自山东东营的餐饮品牌“村长家的疙瘩汤·东营菜”(以下简称“村长家”)斩获四项荣誉:招牌产品东营大虾疙瘩汤获“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推荐产品”,品牌获“红厨帽烹饪艺术家甄选餐厅”“点赞2025我喜爱的中餐品牌”“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菜系代表品牌”。
据悉,这并非“村长家”首次亮相世界舞台。2024年,该品牌就已登上世界食事论坛,向全球嘉宾传递东营菜的独特理念。今年,创始人代景国再次受邀参与系列会议分享。
东营家常味:全球食事治理的中国实践
本届论坛高举“两个全面治理”旗帜,强调对“食者、食物、食序”三合一的整体治理。论坛发布了由115国专家共同编制的《全球食物系统与SDG报告(2025)》,并启动了多项国际食学合作项目。
“村长家”品牌创始人代景国在论坛系列会议圆桌分享环节,以“一碗疙瘩汤的爆款密码:如何从家常菜到城市名片”为主题,讲述了如何将一道普通家常菜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的历程。
“我是70后,在我小时候,即便是鸡蛋或白面也都是奢侈品。”代景国分享道,儿时身体不适时,母亲用青菜、鸡蛋和面缸底的一把面做成的疙瘩汤,成为他最温暖的记忆。这份承载着母爱与治愈感的家常味道,成为他日后创业选择品类的情感原点。
从情怀到匠心:24道工序的匠心之路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代景国选择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疙瘩汤作为差异化赛道。“疙瘩汤在华北地区,老人、小孩、病号、坐月子都适合,它是一种有情感基础的食品。”
代景国认为,情怀需要被量化,匠心需要被看见。
为将家常味道打造成稳定、优质的爆品,“村长家”将其制作流程系统化地梳理为24道精细工序,并在十年间持续对每个环节进行优化。品牌还打破后厨与前厅的隔阂,让总厨直接听取顾客意见,从市场中获取菜品升级的灵感。
为保障出品与服务体验,“村长家”立下两大承诺:“菜品不满意,十倍赔偿”与“服务不满意,赔偿一千元”。代景国表示,这不仅是为了促使团队提升专业能力,更是对员工成长、顾客信任所承担的责任。
开放共享:从品牌成长到城市美食生态共建
在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标美食代表性企业等多项认定后,“村长家”思考的已不仅是单一品牌的发展。
2024年6月,“村长家”将精心整理的大虾疙瘩汤标准作业指导书向本地餐饮同行公开,并举办“包教包会”培训,号召大家共同将疙瘩汤这一品类做大、做精。
“我们的城市好,我们才好。我们的行业好,我们才好。”代景国在论坛上表达了他的愿景,“我特别希望把我们的疙瘩汤打造成东营的美食符号,就像北京的烤鸭、南京的盐水鸭一样。”
品牌还通过连续举办“黄河口开凌梭美食节”、“黄河口大闸蟹美食节”等系列活动,成功带动了本地特色食材的市场热度与渔民收入,实践着“做好东营菜,幸福东营人”的企业使命。
论坛上,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相关负责人朱巨望指出,“中国在推动食事问题整体解决上的努力,让论坛不仅成为智慧集散地,更成为全球治理的实践窗口”。这份认可,恰是对 “村长家的疙瘩汤・东营菜” 这类中国地方品牌的注解,其探索正是中国以具体实践回应全球食事治理的生动体现。
随着中国美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舞台,一碗温暖的疙瘩汤不仅代表着东营的饮食文化,更成为中华美食国际传播的生动案例。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