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藏的“第57族”?70万人竟成“黑户”,背后原因令人震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21:00 1

摘要:但翻遍国家认定的56个民族名单,找不到穿青人的名字,这个群体就这样存在了几十年,既不属于汉族,也不在少数民族之列。

官方认定是汉族,他们却集体抗争70年!这70万“穿青人”,为何宁做“编外族群”?[作揖]

贵州西北部的毕节、纳雍一带,生活着约70万穿青人,他们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明确写着“穿青人”三个字。

但翻遍国家认定的56个民族名单,找不到穿青人的名字,这个群体就这样存在了几十年,既不属于汉族,也不在少数民族之列。

走进纳雍县的村寨,最先吸引眼球的是当地人的服饰,妇女穿的“三节衣”分三部分,袖口绣着精致花边,青色布料上满是花纹。

男人则多穿青布长衫,腰间扎着青布带,无论男女老少,青色都是主色调,这种对青色的偏爱,成了“穿青人”这个名字的由来。

穿青人自己不这么叫。他们管自己叫“羡民”或“里民子”,“穿青人”是外人给取的名字。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这个称呼。

他们说的是一种叫“老辈子话”的方言,虽然属于汉语系统,但很多词汇和发音都有地方特色,外地人来了,就算会说普通话也听不太懂。

可惜现在年轻人会说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只能听懂简单的几句,完整交流基本做不到,老人们着急,但也没什么好办法。

每年正月初五到十五,村里会举行“跳山魈”仪式,巫师披着熊皮戴上山魈面具挨家挨户转,这是驱邪祈福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很多代。

山魈图腾在穿青人的生活里随处可见,犁、锄等农具上刻着,木箱、衣柜等家具上也雕着,他们相信山魈能保护家人平安。

穿青人信奉五显神,这跟周边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不一样,每年固定时间他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1955年国家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专家组调查了穿青人的语言、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最后得出结论,应该归为汉族的一支。

判断依据青人用汉语方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也跟周边汉族差不多,按当时的标准,归为汉族符合程序。

但穿青人从来没接受过这个身份,2000年人口普查时,贵州自报为“穿青人”的就有67万,基层工作人员没办法,只能在登记表上填“穿青人”。

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未识别民族”人口64万多,绝大部分是穿青人,这个数字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非常坚定。

2014年贵州在纳雍县做了次调查,专门问族称认同意愿,结果很明显2万多人里,95%的人要保留“穿青人”身份。

只有1.2%的人愿意改成汉族,这个比例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说明绝大多数穿青人,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汉族。

公安部曾在2003年提出把穿青人统一登记为汉族,消息传出去后引起了强烈反弹,穿青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不满。

最后公安部发了个文件,允许身份证上继续保留“穿青人”标识,事情算是平息了,但身份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

这种身份尴尬给日常生活带来不少麻烦,最常见的是系统里找不到对应的民族代码,办户口、上学、开银行卡经常卡在这一步。

2014年有个姑娘嫁到四川,想把户口迁过去,当地派出所的民警在系统里找不到“穿青人”这个选项,事情就僵在那儿了。

最后还是向贵州省公安厅申请了特殊代码,才把手续办完,不是个例很多穿青人都遇到过类似问题。

虽然身份一直没定,但穿青人对自己文化的坚守从来没松懈过,服饰传统一代代传下来,重要节日和场合都会穿。

婚俗也保持得很完整,穿青人实行同宗同姓不婚制度,“背鸡认亲”说亲、“以鹅押礼”订婚,每个环节都有讲究。

结婚当天还有“打亲闹亲”的习俗,新郎要接受亲友的各种“刁难”,气氛热闹又充满仪式感,这些传统年轻人大多还在遵守。

同一地区还有个叫“穿蓝人”的群体,跟穿青人只差一个字但界限分明,老一辈人说穿青的不跟穿蓝的通婚,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服饰颜色、生活习惯、婚姻选择,处处都能看出族群界限的存在,虽然住得近但彼此很少往来。

现代化进程给文化传承带来了挑战,“老辈子话”面临失传的危险,传统节日和仪式也在简化,年轻人参加祭祀活动的热情明显不如以前。

2020年贵州省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老辈子话”被列入优先保护名录,政府组织专人记录整理,留下影像和文字资料。

一些年轻的穿青人也在想办法,2022年几个年轻知识分子成立了“穿青文化保护协会”,他们建了网站和公众号,收集整理穿青人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用短视频记录老人讲“老辈子话”,拍摄传统节日的场景,让更多人了解穿青文化,这种方式虽然现代,但效果不错。

地方政府也看到了文化旅游的潜力,一些穿青人村寨开始接待游客,展示刺绣、蜡染等手工艺,演唱穿青民歌。

村民们穿上传统服饰当导游,既保护了文化,也增加了收入,有的村子一年能接待几千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穿青人实际享受着类似少数民族的待遇,教育、医疗、扶贫等方面,地方政府往往把他们当少数民族对待。

灵活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虽然身份没正式确认,但该有的政策支持基本都有。

年轻一代的穿青人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平衡,春节时跟长辈一起表演花灯戏,平时该用手机用手机,该追剧追剧。

他们不觉得保留传统就要放弃现代生活,也不认为接受现代文明就要抛弃自己的根,反而让文化传承多了些可能性。

70万人的群体就这样存在着,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饰、信仰和生活方式,却没有一个正式的民族身份。

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穿青人不急着要个结果,他们更在意的是能不能把自己的文化传下去。

毕竟身份是别人给的文化是自己的,只要文化还在穿青人就还是穿青人,这可能就是他们最朴素的想法。

面对这样独特的文化身份,广大网友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第一次知道还有穿青人这个群体,身份证上能写却不算正式民族,这操作有点迷,上学填表时候遇到系统里没有的选项该怎么办?估计每次都要解释半天。”

“老家贵州的同事就是穿青人,他说最头疼的是办银行卡和社保,每次都要走人工特殊通道,柜台新人经常搞不懂流程,科技这么发达了,系统也该更新了吧。”

“看过他们跳山魈仪式的视频,面具和舞蹈特别有原始张力,比很多景区表演真实多了,这种活着的文化值得被看见,希望别被旅游开发搞变味。”

“七成人口坚持不改汉族,说明族群认同感很强啊,现在很多年轻人连自己方言都不会说了,穿青人能守住传统真不容易。”

“身份认定不能光看语言和血统吧?文化认同才是核心,就像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吃得开心最重要,何必非要分个门派。”

“去年去纳雍旅游,民宿老板娘就是穿青人,穿着青色绣花衣服泡茶,还教我们认山魈图案,她说女儿在大学用短视频拍传统婚礼,播放量好几万呢!”

“政策也该灵活点,云南的基诺族79年才被确认,穿青人都七十万人了,既然实际享受少数民族待遇,不如给个名分省得麻烦。”

“最担心的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城里说普通话,以后谁还记得老辈子话?我们畲族的方言现在也快失传了深有同感。”

“其实很多汉族习俗早混在一起了,比如我们都过清明节中秋节,穿青人保留着完整的五显神信仰,这才是关键区别。”

“在毕节出差见过穿青人的三节衣,领口绣着奇怪的符号,当地人说能辟邪,现在淘宝有同款卖,但机器绣的花纹没那味儿了。”

如果你是穿青人,面对“系统不识别”的麻烦和逐渐消失的老传统,你会更坚持自己的身份,还是选择融入主流?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来源:三楼的泡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