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一聊长平之战,是不是就想把赵括那哥们儿拉出来,当成反面教材再教育一百遍?
朋友们,一聊长平之战,是不是就想把赵括那哥们儿拉出来,当成反面教材再教育一百遍?
打住。
今天得捅个马蜂窝:这事儿,真赖不着赵括。
别信那些挖出什么石碑的野路子消息。真相是,当时就是把兵仙韩信从土里请出来,坐上赵军的帅位,结局也只有一个字:输。
这不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这是赵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提前爆了!
故事得从公元前262年说起。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给赵孝成王送来一份“大礼包”——白送十七座城池。
这玩意儿看着像馅饼,吃下去才知道是毒药。
当时秦国已经跟切西瓜似的,把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联系给剁了。冯亭这哥们儿,知道自己是块砧板上的肉,不想便宜了老对手秦国,干脆玩了一招“祸水东引”,把这烂摊子甩给了赵国。
赵国朝堂上,理智派平阳君赵豹急得火烧眉毛,劝赵王:“老大,这便宜不能占!秦国辛辛苦苦开荒种地,眼看要收成了,咱上去就把果子摘了,这不是找抽吗?”
可另一帮人觉得,白捡的土地,不要白不要。
年轻的赵王,最终被“免费”两个字冲昏了头脑,拍板决定:“收了!”
他不知道,他签收的不是十七座城,而是一张秦国开出的、用命来填的天价账单。秦昭襄王那边一听,肺都气炸了,二话不说,几十万虎狼之师就压了过来。赵国呢,只能硬着头皮,让老将廉颇去接这个盘。
廉颇这员老将,那可是人精。
到前线跟秦军过了几招,吃了点小亏,他立马就想明白了。
跟秦军拼刺刀,咱不占优势。但秦军是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拉得跟面条一样长,每天人吃马嚼的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
“咱不跟他打,咱跟他耗!”廉-颇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他立刻下令,全军龟缩,挖深沟、筑高墙,玩起了“只要我不动,你就耗死自己”的战术。这一招,直接把秦军的锐气给磨没了。
可问题是,秦国耗不起,赵国更耗不起。
赵国的家底,本来就比秦国薄。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一蹲就是三年,光张嘴吃饭不干活,就算是首富也得被吃空。
赵孝成王每天看着国库里雪崩一样减少的粮食储备,觉都睡不着。这时候,秦国丞相范雎的“心理战”也开始了,派人到赵国首都邯郸放风:“廉颇老了,不敢打了,秦国最怕的是年轻气盛的赵括!”
这话,正好说到了赵王的心坎里。
他不是蠢,他是真的穷怕了。再耗下去,仗没打完,国家先破产了。换掉廉颇,让赵括上,是他唯一的出路——他必须赌一把速战速决!
赵括,真的是个只会画饼的理论家吗?
不全是。
他爹赵奢早就看透了自己儿子:这小子谈起兵法,头头是道,但没把战争的残酷和成本算进去。
赵括一到长平前线,立刻推翻了廉颇的所有防御部署,重新排兵布阵,准备跟秦军来一场硬碰硬的决战。
你以为这是他傻?
错了,这是他接到的“老板指令”。他这个“项目经理”,拿到的KPI就不是“拖延”,而是“速胜”!
他就像一个被逼上绝路的拳手,教练(赵王)告诉他:“别防守了,体力就够你打一回合,冲上去KO对手,不然咱俩都得完蛋!”
所以,赵括的主动出击,不是愚蠢,而是他必须执行的命令。
他带着45万赵军,像一把利剑插向秦军阵地。一开始,秦军确实节节败退,似乎不堪一击。
赵括可能在那一刻,真的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
他没料到,对面那个假装败退的对手,帅印已经悄悄换成了六国闻风丧胆的“人屠”白起。一张为他精心编织的死亡之网,正在缓缓收紧。
都说白起一战封神,可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当时脚下踩的不是封神台,是随时可能断裂的钢丝。
他那套分割包围的战术,堪称艺术品,但代价呢?
为了维持那个能困死45万人的包围圈,秦军自己的后勤也到了极限。
秦昭襄王急得亲自跑到前线督战,把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像填沙袋一样,死死堵住赵军的任何缺口。
整个秦国,几乎被这一战给“掏空”了。
被围了46天后,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投降。白起为什么要把他们全部坑杀?
朋友们,别光从道德上谴责他残忍。你算一笔最现实的账就明白了。
四十万降兵,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秦军自己的粮仓都快见底了,拿什么养活他们?
放他们回家?转头他们又拿起武器成了敌人。
押送回秦国当奴隶?几百里的路,谁来押?谁来管饭?路上哗变了怎么办?
所以,在白起那个统帅的视角里,把这四十万张嘴全部“物理清除”,是最省事、风险最低的“成本控制”手段。
这一仗,赵国被打断了脊梁,秦国也元气大伤,赢了个“惨胜”而已。
所以朋友们,别再纠结于是赵括还是廉颇指挥了。
长平之战的胜负手,根本不在于前线的将军是谁,而在于赵王当初贪图那十七座城池的一念之差。
这压根不是一道军事选择题,这是一道国力死局题,从赵国点头接盘的那一刻,答案就已经写好了。
一边是眼睁睁看着公司账上的钱一天天烧光,慢性死亡;另一边是押上全部身家,赌一个九死一生的机会。你,要是坐在那个王位上,怎么选?
参考文献: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司马迁(西汉)
《战国策·卷二十·赵策三》 刘向(西汉)整理
来源:嘉林读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