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猪肾移植9个月失败,慢性排斥成最大难关,中国案例提供参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20:52 1

摘要:如果猪的肾脏、心脏能够安全地在人体内工作,那无数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就不用苦苦排队了,可现实总是骨感,今年10月,美国一位名叫蒂姆·安德鲁斯的患者,在移植了基因编辑猪肾九个月后,不得不再次躺上手术台,把那个曾带来希望的肾脏取了出来。

异种器官移植听起来不靠谱,但其实正在悄悄改变着现代医学的版图。

如果猪的肾脏、心脏能够安全地在人体内工作,那无数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就不用苦苦排队了,可现实总是骨感,今年10月,美国一位名叫蒂姆·安德鲁斯的患者,在移植了基因编辑猪肾九个月后,不得不再次躺上手术台,把那个曾带来希望的肾脏取了出来。

失败的原因,正是医学界头疼的“慢性排斥反应”,不过,中国案例却意外地给了大家一点启发。

蒂姆·安德鲁斯的手术在年初还被当作重大突破来庆祝。

2024年1月,医生们把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肾移植进他体内,这颗肾脏来自生物技术公司EGenesis,编辑手段堪称“大刀阔斧”,总共修改了69个基因位点。

其中,10处是为了糊弄人体免疫系统,防止它立刻攻击外来器官,另外59处则是为了剔除猪体内可能潜伏的病毒风险,避免跨物种传染。

这种“最大化”编辑思路,说白了就是想一口气扫清所有已知障碍,让猪肾尽可能像人肾一样乖乖工作,手术后的头几个月,一切看起来挺顺利,肾脏正常运转,安德鲁斯也靠免疫抑制剂撑着,生活似乎有了转机。

可惜,好景不长,快到九个月时,问题来了,医生发现肾脏功能在慢慢衰退,血管变厚、组织纤维化,最终确诊为慢性排斥。

这种排斥不像急性反应那样来势汹汹,而是像温水煮青蛙,悄悄消耗器官的活力,安德鲁斯只好回到透析机前,重新加入等待人类肾脏的长队。

这个案例虽然让人遗憾,但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世界,哪怕基因编辑技术再先进,慢性排斥这座大山还是难爬。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科学家们正好借此机会深挖原因。那么,慢性排斥到底为什么这么难对付呢?

人体免疫系统就像个高度警惕的保安,一见外来物就立马出手,在异种移植里,它主要通过三道防线来排外。

第一道是超急性排斥,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能让器官坏死,好在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基本解决了它,比如敲掉猪细胞里那个容易引发反应的糖分子基因。

第二道是急性排斥,几天或几周内由B细胞和T细胞发动攻击,现在靠添加人类基因(比如补体抑制蛋白)和强效药物,也能勉强压住。

最麻烦的是第三道慢性排斥,它就像一场持久战,拖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免疫系统虽然被药物压制,但还是会悄咪咪地搞小动作,比如对猪的蛋白质或血管内皮细胞“看不顺眼”,结果就是器官慢慢硬化、失去功能。

安德鲁斯的猪肾就是栽在这上头。慢性排斥难解决,大概率因为它涉及长期、低度的炎症反应,现有药物很难完全阻断,而且机制复杂,可能和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信号有关。说白了,这不是靠“猛药”就能搞定的,得找到更精准的干预点。

不过全球科学家并没被吓倒,反而从不同案例里找灵感。

当美国案例闹得沸沸扬扬时,中国西京医院在2024年3月给一位尿毒症女患者移植了基因编辑猪肾,来源是中科奥格公司,这颗猪肾只做了6处基因编辑,远少于美国的69处,可快8个月过去了,患者情况依然稳定。

另一边,美国另一家公司Revivicor提供的10基因编辑猪心,用在两位患者身上却只撑了几个月,同样败在排斥反应上。

为什么编辑少的反而表现更好?是不是基因改动太多,反而触发了未知的免疫反应?或者,肾脏和心脏面对的免疫压力本来就不一样?

目前没人能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异种移植领域正处在百花齐放的阶段,有的团队追求极致编辑,有的则走简约路线。这种多样性不是坏事,它让科学家能从多角度试探免疫系统的底线,当然,这还远不是终点,全球研究都在不断调整策略。

蒂姆·安德鲁斯的猪肾被取出,表面看是一次挫折,但对科学来说,它贡献了宝贵的数据,医生和研究人员会仔细分析那颗肾脏,找出慢性排斥的蛛丝马迹,为下一代基因编辑设计提供线索,也许该调整基因组合,或者开发新药来配合。

异种移植的路从来不平坦,从1960年代的黑猩猩肾脏到今天的基因编辑猪器官,每一次失败都在积累经验。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像安德鲁斯一样在等待中煎熬,异种移植的梦想依然是医学界值得奋斗的目标。

来源:初六睡不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