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全球经济的“心跳”依赖于一个来自太空的微弱信号。从华尔街的金融交易、全球航运的集装箱,到智能手机上的地图导航,美国空军运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现代文明不可或MEDP缺的底层基础设施。然而,这个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技术奇迹,正面临其诞生五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信息来源:https://www.economist.com/science-and-technology/2025/10/29/america-is-upgrading-gps-to-catch-up-with-rivals
当今全球经济的“心跳”依赖于一个来自太空的微弱信号。从华尔街的金融交易、全球航运的集装箱,到智能手机上的地图导航,美国空军运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现代文明不可或MEDP缺的底层基础设施。然而,这个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技术奇迹,正面临其诞生五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GPS的“先发优势”正在迅速转变为“遗留系统的包袱”。
美国最初的设计使其成为全球标准,但也使其成为一个可被预测和利用的单一目标。随着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的“北斗”(BeiDou)和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从零开始构建了更现代、更强大的系统,美国发现自己正处于一场昂贵的“追赶”竞赛中。与此同时,从乌克兰战场到南海,电子战(EW)的威胁——即信号干扰(Jamming)和欺骗(Spoofing)——已从理论变为严酷的现实。因此,美国正在进行的GPS现代化升级,远不止是例行维护;这是一场旨在捍卫其技术主权、军事优势和全球经济“黄金标准”地位的战略性豪赌。
GPS的革命性在于其开放性。1980年代,里根政府向平民开放了该系统,创造了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但这种开放性也埋下了脆弱性的种子。GPS的民用C/A码信号微弱,功率仅相当于一个25瓦的灯泡,且信号结构是公开秘密。这使得恶意行为者能以极低成本制造干扰器,轻易地“淹没”大片区域的GPS信号。更危险的是“欺骗”攻击,即广播虚假的高功率信号,误导接收器(如无人机、油轮或电网)使其相信自己位于错误的时间或地点。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GPS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太空版图已进入多极化时代。中国的北斗系统发展尤为迅速,在2020年完成了全球组网。北斗不仅在亚太地区提供了高精度服务,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其影响力扩展到全球。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则以其卓越的民用精度和非美国控制的特性,成为欧洲“战略自主”的象征。俄罗斯的GLONASS则继续为其军事和战略利益服务。
这种“多GNSS”格局对美国构成了双重挑战。首先,在经济上,全球的接收器(如智能手机)现在普遍采用“多频多模”芯片,同时接收来自GPS、北斗、伽利略和GLONASS的信号。这极大地提高了定位的可靠性和精度,但也意味着GPS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GPS信号中断,全球经济的许多部分仍能依赖其他系统继续运转,这削弱了美国的地缘政治筹码。
其次,在军事上,这种竞争更加致命。对手(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在设计其新系统时,已经充分考虑了GPS的弱点,并专门开发了强大的反GPS电子战能力。乌克兰战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双方都在大规模使用GPS干扰来压制对方的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这向五角大楼发出了一个明确的警告:依赖传统GPS的军事力量,在未来的“大国冲突”中可能不堪一击。
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和激烈的竞争,美国的应对方案是其历史上最复杂、最昂贵的升级之一:GPS III卫星群和下一代地面操作控制系统(OCX)。这一组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技术“堡垒”,在保持民用开放性的同时,为美军提供一个坚不可摧的“安全屋”。
GPS III卫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是现代化的核心。与前代产品相比,它们提供了三倍的定位精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其抗干扰能力提高了八倍。这一飞跃的关键在于全新的军用M码(M-Code)。M码是一种高功率、加密且抗欺骗的军用专用信号。它具有“点波束”能力,允许美国太空军在特定战区(如中东或西太平洋)动态增加该区域的信号强度,使其能够“烧穿”敌方的干扰,而无需在全球范围耗费功率。M码的全面部署,旨在确保即使在最恶劣的电子战环境中,美国的导弹、飞机和士兵也能获得精确的PNT(定位、导航和授时)数据。
然而,拥有最先进的卫星只是成功的一半。这些卫星需要一个同样先进的“大脑”来指挥。这就是由雷神公司(RTX)开发的OCX地面控制系统。OCX是整个现代化计划中延迟最久、超支最严重的部分,其复杂性被多次低估。没有OCX,GPS III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也无法完全释放其M码和其他高级功能。OCX的交付延迟了数年,导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先进卫星在太空中“功能受限”地飞行。
随着OCX系统(现已进入关键的交付和测试阶段)逐步上线,美国太空军正开始真正释放GPS III的全部潜力。同时,为了巩“黄金标准”的地位,GPS III还广播一种新的民用信号L1C。L1C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与欧洲伽利略的E1信号和日本QZSS的L1C信号实现互操作。这是一种巧妙的“合作性竞争”:通过使GPS的民用信号与盟友系统无缝兼容,美国鼓励全球制造商继续将GPS作为多GNSS接收器的“参考”和“默认”系统,从而保持其在全球民用和商业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场升级的代价是高昂的。美国政府问责局(GAO)的报告显示,GPS现代化计划的总成本已高达数百亿美元,并且仍在承受持续的延迟和预算压力。这种投入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重建一个已经运行了半个世纪的全球基础设施,远比从一张白纸开始设计新系统要困难得多。
GPS的现代化竞赛,其本质是美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其“太空主权”的努力。在20世纪,主权意味着对PNT信息的全球垄断。而在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中,主权意味着“弹性”和“优势”。
通过GPS III和OCX的组合拳,美国的战略意图清晰可见:在民用领域,通过开放和互操作性(L1C)保持其“首选系统”的地位,继续主导全球商业生态系统;在军事领域,通过封闭和压倒性技术优势(M-Code)建立一道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防火墙”。
然而,这场竞赛没有终点。随着GPS III卫星的发射接近尾声,更强大的GPS IIIF(“Follow-on”)卫星已在规划中。与此同时,中国的北斗系统也在规划其下一代,欧洲和俄罗斯同样如此。未来的PNT竞争将转向量子技术——例如,能提供不依赖太空信号的精确定位的量子陀螺仪和原子钟。
美国正在尽其所能,确保GPS这个源自上世纪的先发优势,不会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成为历史的遗迹。这场昂贵的升级是为了确保在未来几十年里,无论是在地球的战场上,还是在无形的经济脉搏中,那个来自美国太空的微弱信号,依然是全球最可靠、最安全的“心跳”。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