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猪价一周涨了一块多,仔猪却卖不动了,这行情真是看不懂。”山东养殖户老周看着栏里待售的仔猪,再刷着生猪报价,满脸困惑。10月30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已攀升至12.86元/公斤左右,较10月13日的年内低点10.72元/公斤大涨超13%,北方多省更是重返6元
“标猪价一周涨了一块多,仔猪却卖不动了,这行情真是看不懂。”山东养殖户老周看着栏里待售的仔猪,再刷着生猪报价,满脸困惑。10月30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已攀升至12.86元/公斤左右,较10月13日的年内低点10.72元/公斤大涨超13%,北方多省更是重返6元/斤时代 。但诡异的是,仔猪市场却持续遇冷,报价环比下滑且成交寥寥,“一热一冷”的反差背后,藏着生猪市场的深层逻辑,更给跃跃欲试的二次育肥者敲响了警钟。
一、生猪涨价:短期因素助推,非基本面反转
此轮生猪价格的快速反弹,并非行业产能出清后的趋势性上涨,而是多重短期因素叠加的结果,本质是“情绪驱动”而非“供需逆转”。
季节性需求与压栏行为形成共振。进入10月下旬,北方气温骤降,市场对大体重生猪的需求明显提升,养殖户顺势启动压栏增重,减少了即时出栏量 。与此同时,二次育肥的集中入场成为关键推手——全国样本企业二次育肥猪源周度销量从9月中旬的不足8000头飙升至10月中旬的近4.9万头,增幅超5倍,大量分流了本应上市的标猪,人为造成市场供应偏紧 。
养殖端惜售情绪进一步放大涨势。经历长时间亏损后,养殖户“卖跌不卖涨”的心态凸显,看到价格反弹后纷纷推迟出栏,加剧了市场阶段性供需失衡 。此外,广东等省份启动冻猪肉储备收储,政策托市信号也提振了市场信心,推动猪价阶段性回升。
但核心供需基本面并未改善。截至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仍达4035万头,高于正常保有量3.5%,且头部企业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普遍突破30,生产效率提升有效对冲了母猪存栏的小幅下降 。这意味着未来3-6个月,生猪出栏压力仍将持续,当前涨价更像是“昙花一现”。
二、仔猪遇冷:市场用脚投票,远期预期悲观
与生猪价格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仔猪市场堪称“寒冬”——多地仔猪报价较上月下跌10%-15%,中小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低迷,甚至出现“报价无成交”的窘境。这种反差,正是市场对远期行情的理性预判。
首先,产能过剩压力传导至仔猪端。能繁母猪存栏量偏高直接决定了仔猪供给充足,而当前生猪价格虽有反弹,但养殖利润仍处于薄利区间,部分散户甚至尚未扭亏,补栏扩产的动力严重不足 。养殖户心里有笔账:按当前仔猪价格和饲料成本,育肥至出栏时若猪价回落,大概率面临亏损,不如持币观望。
其次,二次育肥的“短视性”加剧失衡。此轮生猪涨价主要依赖二次育肥对即期供应的截流,而非终端消费的实质性复苏。二次育肥户抢购的是标猪而非仔猪,因为其投机逻辑是“短期增重搏价差”,而非“长期育肥等周期”,这使得仔猪市场难以受益于短期猪价反弹。
更关键的是,市场对明年行情预期谨慎。机构普遍预测,当前偏高的能繁母猪存栏将导致明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继续增加,若消费端未能有效提振,养殖行业可能再度陷入亏损区间。仔猪养殖周期需4-6个月,现在补栏恰好在明年出栏高峰,养殖户自然不敢贸然入场。
三、二育警示:看似诱人的陷阱,风险已远超收益
猪价反弹点燃了部分养殖户的二次育肥热情,但从行业规律和市场现状来看,此时入场无异于“刀尖舔蜜”,潜藏多重风险。
成本与收益的天平已严重倾斜。二次育肥的核心是养殖标猪至大肥猪搏价差,但猪体重达标后,增重速度会断崖式下降,每长一公斤肉的饲料成本可能翻倍。当前饲料成本虽有回落,但大肥猪的料肉比劣势明显,若后续猪价涨幅跟不上成本攀升,亏损将成为必然。更值得警惕的是,10月上中旬入场的二次育肥猪,预计12月集中出栏,届时可能与集团猪场出栏形成叠加,引发价格“踩踏”下跌。
疫病风险随饲养周期延长而陡增。二次育肥需外购标猪,活猪运输、混群饲养等环节大幅增加了非洲猪瘟、蓝耳病等疫病传播风险。且饲养周期延长1-2个月,猪只暴露在风险中的时间翻倍,一旦发病,前期投入将血本无归。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约束更添变数。农业农村部已明确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政策层面遏制产能过剩的导向清晰。同时,二次育肥的集中进出本身就是猪价剧烈波动的“元凶”,其“补栏时抬价、出栏时砸价”的恶性循环,最终往往让跟风者成为“接盘侠”。
结语:回归理性养殖,方能穿越周期迷雾
10月30日的猪价反差,本质是生猪市场“短期情绪”与“长期基本面”的激烈碰撞:生猪涨价是短期因素催生的反弹,仔猪遇冷是市场对长期供需的理性回应。对于养殖户而言,切忌被短期行情蒙蔽双眼,更要警惕二次育肥的投机陷阱。
真正的养殖盈利,从来不是靠“赌行情”的侥幸,而是靠“降成本、提效率”的实力。当前阶段,养殖户更应聚焦自身管理:自繁自养户可优化种猪结构,提升生产效率;育肥户需合理规划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打算补栏的养殖户,应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和终端消费数据,待行业去产能出现实质性进展后再择机入场。
猪价周期往复,但行业规律不变。只有摒弃投机心态,紧跟市场基本面与政策导向,才能在涨跌起伏中站稳脚跟,穿越周期实现持续盈利。
来源:嘟嘟在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