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考厦门将自行命题?教育部门紧急辟谣:纯属谣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9:40 1

摘要:“听说厦门明年中考要自己出题了?”“老师在课堂上说,明年中考可能不一样了!”近日,一则关于“2026年厦门中考将自行命题”的消息在家长群和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部分家长甚至开始焦虑:如果厦门真的单独命题,孩子备考方向会不会被打乱?考试难度会不会骤增

“听说厦门明年中考要自己出题了?”“老师在课堂上说,明年中考可能不一样了!”近日,一则关于“2026年厦门中考将自行命题”的消息在家长群和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部分家长甚至开始焦虑:如果厦门真的单独命题,孩子备考方向会不会被打乱?考试难度会不会骤增?对此,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紧急回应:明年中考厦门不会自行命题,全省统一命题模式将继续执行。这场由谣言引发的风波,再次暴露了公众对教育政策改革的敏感与关切。

一、谣言从何而来?“自行命题”传闻的三次发酵

这并非“厦门中考自行命题”首次成为热点。2024年,类似传言就曾在家长圈流传,甚至有机构以“内部消息”为噱头推销备考课程。而此次谣言的爆发,源于10月下旬以来,多所初中家长反映“老师在课堂上提及改革可能性”,部分社交媒体账号更以“教研会泄露”为标题发布文章,声称“厦门因学霸太多,全省卷区分度不足,将单独命题”。

“每次听到这种消息,我都得重新调整孩子的复习计划。”厦门思明区一位初三家长无奈表示。这种焦虑并非个例——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指挥棒”,任何政策变动都可能牵动数万家庭的神经。

二、官方紧急辟谣:改革需提前三年公布,明年不可能“自命题”

针对谣言,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厦门日报》及“福建辟谣”微信公众号明确回应:2026年中考,厦门不会自行命题,所有科目将继续采用福建省统一命题试卷。这一结论基于两大核心依据:

1. 改革程序限制:根据现行中高考改革要求,重大政策调整需提前三年公布方案。若2026年中考改革,最迟需在2023年发布通知,而目前教育部门并未启动相关程序。

2. 历史政策延续:福建省自2017年实行中考全省统一命题后,仅在2018年允许厦门等设区市申请部分科目使用“B卷”(数学、英语、物理),但因B卷与A卷区分度差异有限,且增加命题成本,2019年起已全面取消。当前全省中考政策稳定,未设地域性单独命题计划。

“中考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命题、招生、评价等多环节,不可能仅因‘区分度’问题突然调整。”一位参与省级中考政策制定的专家表示。

三、谣言背后的深层焦虑:家长为何对“自命题”如此敏感?

尽管官方多次辟谣,但“自行命题”传闻仍能引发恐慌,折射出家长对教育公平与孩子竞争力的深层担忧:

1. “学霸城市”的区分度困境:厦门基础教育质量长期位居福建省前列,2025年中考高分段考生密集,导致“一分差百名”现象突出。部分家长认为,全省卷难以满足“优生”选拔需求,自行命题可提升试题区分度,减轻“分分必争”压力。

2. “减负”与“内卷”的矛盾:支持者认为,全省卷难度偏低导致“重复训练”“题海战术”盛行,自行命题可通过提高思维要求倒逼教学减负;反对者则担忧,若试题变难,教师为追求成绩可能加大教学强度,反而加剧内卷。

3. 对政策透明度的质疑:尽管教育部门强调“以官方发布为准”,但部分家长仍对“突然改革”的可能性心存疑虑。这种不信任感,某种程度上源于对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关注。

四、历史镜鉴:厦门曾试水“B卷”,为何最终回归统一命题?

事实上,厦门并非没有“自命题”经验。2018年,福建省允许设区市申请部分科目使用“B卷”,厦门选择数学、英语、物理三科试点。当时市教育局解释称,B卷“更契合本地教学实际,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然而,这一尝试仅维持一年便告终止:

• 区分度有限:B卷与A卷约80%题目重合,仅最后20%分值题目不同,整体难度差异不显著。

• 成本与公平性争议:单独命题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且可能引发“其他地区是否应获得同等机会”的质疑。

• 政策导向调整:2019年起,福建省强调中考“统一性、规范性”,全面取消A、B卷分类,要求所有科目使用全省卷。

“B卷的短暂实践表明,单纯通过调整命题方式解决教育问题,效果有限。”厦门教育研究院一位研究员指出,“当前中考改革更注重评价体系优化,如增加综合素质评价权重、探索多元录取机制等。”

五、专家呼吁:勿信谣言,聚焦备考本质

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多位教育专家提醒家长:中考政策调整有严格程序,切勿因未经证实的消息打乱备考节奏。

1. 以官方渠道为准: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厦门招考”公众号、教育局官网等平台发布政策信息,家长可定期查阅。

2. 回归备考核心:无论试卷如何命题,中考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均基于课程标准。家长应引导孩子夯实基础、提升思维,而非盲目追逐“命题风向”。

3. 理性看待“区分度”:中考的本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水平考试,其难度设计需兼顾全省考生水平。过度追求“高区分度”,可能偏离中考定位。

六、结语:教育公平需要“定力”,更需要“信心”

这场由谣言引发的风波,最终以教育部门的权威回应画上句号。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保持理性?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平衡统一性与差异性、公平性与激励性?

或许,答案就在教育部门的那句回应中——“中考要改革,但改革不是区分度的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探索”。对于家长而言,与其被谣言牵动情绪,不如将精力放在孩子的成长上;对于社会而言,与其炒作“自命题”的噱头,不如共同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多元化。

毕竟,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一场考试的胜负,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来源:小鱼实事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