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是怎样成为明朝藩属国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9:33 1

摘要:1370年代开始,琉球的“三山”(南山、中山、北山)便陆续向明朝入贡,接受明朝册封,此后统一后的琉球王国(第一、第二尚氏王朝)也一直与明朝保持藩属关系,使用明朝年号,遵循朝贡体制。

古代琉球与中国长期保持藩属关系。

1370年代开始,琉球的“三山”(南山、中山、北山)便陆续向明朝入贡,接受明朝册封,此后统一后的琉球王国(第一、第二尚氏王朝)也一直与明朝保持藩属关系,使用明朝年号,遵循朝贡体制。

琉球早期历史

在距今7000年前琉球群岛进入冲绳贝冢文化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此时期人群可以肯定与现代琉球族直接相关。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琉球与日本,特别是九州,通过被称为“贝之道”的海上贸易路线进行频繁贸易往来,一开始琉球向日本输出各种珍稀贝壳,交易日本弥生时代的土器,之后也输入土器以外的物品,特别是贝壳加工品。

8世纪开始,更频繁的东亚贸易与国际关系背景下。琉球处在当时遣唐使的南岛路航线上,成为东亚重要航运节点。

日本史料载大和朝廷在698~727年有琉球来朝的记录。史学界认为大约7~8世纪琉球进入阶级社会,出现阶级分化。进入10世纪,相当于中国宋代、日本平安时代,东亚国际贸易更为兴盛,琉球与宋、日、高丽贸易往来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国际贸易的中继站。在琉球与外界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九州南部人群迁移至琉球,由于贸易与人群迁移,琉球开始出现农业,阶级分化更为明显,在此背景下琉球进入御城时代(御城,最初指石块圈围而成的建筑类型)。

御城时代

御城时代掌控贸易利益的豪族,获得更高的政治权力,控制农民,形成称为“按司”的统治者,琉球群岛出现许多地方性小型国家组织,并彼此征伐,各按司并修筑御城作为防卫工事,也成为各按司势力的权力中心。

御城时代也是琉球文化形成的时代,原始琉球语在7~8世纪从原始日本-琉球语分化,9~11世纪琉球语又受日语九州方言强烈影响。琉球文字也是从日本传入,传入汉字与平假名,演化成琉球汉字与表示琉球语的假名。另外,琉球的宗教信仰也在御城时代出现变化,一方面是出现源自原始信仰的琉球神道,琉球神道的祝女成为地方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佛教开始从日本传入。除了日本,中国和东南亚文化也在影响琉球。

史籍考证

中国最早有关“琉求”的记载出现在《隋书》。不过自隋代至元代,流求/流虬/琉球等名词指涉的对象一直在琉球群岛和台湾岛之间摇摆。直至明朝,随着“台湾”一词的出现和统一的琉球国的建立,“琉球”一词开始专指琉球群岛。渡日唐朝僧人鉴真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首次记录了冲绳本岛居民对本岛的称呼“阿儿奈波”(あこなわ),此语传入日本后逐渐演变为“おきなわ”,最终选定的汉字表记为“沖縄”(1702)。

日本最早有关琉球群岛的记载见于飞鸟时代末期编撰的《日本书纪》中的海见嶋和阿麻弥,以及《续日本纪》中的“菴美”,均指的是现今的奄美诸岛。

琉球本土的史籍记载了天孙、舜天、英祖三个王朝,然而这三个王朝都有一定程度的传说性质;尤其是天孙王朝,其存在性都存在争议。

以上是琉球早期不太确定的历史,往下从向明朝进贡开始,史料是较准确的。

三山时代到琉球国

三山时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的势力图

14世纪初,冲绳本岛出现南山、中山、北山三个较为强大的按司,1370年代至1380年代,三山陆续入贡明朝,谋求统治正当性。在三山王国出现之前,外岛按司与冲绳本岛各按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1390年起,琉球诸离岛部落酋长开始入贡中山。

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这些福建移民居住在久米村的福建移民成为琉球重要政治、文化精英,以及和中国往来的族群。

1403年春天,中山、北山与南山等国一起向明朝进贡,明朝派行人边信、刘亢等使节前往琉球。1406年,巴志发兵推翻中山王武宁的统治,自立为中山王;此后中山王国又陆续并吞北山、南山,统一冲绳本岛,建立琉球王国;明赐姓尚,琉球国第一尚氏王朝建立。

1453年尚金福王死后,第一尚氏王朝发生争夺王位的内乱--志鲁布里之乱,尚德王时期,1469年金丸被群臣拥立为君,改名“尚圆”,建立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并向明朝宣称其为尚氏后裔。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尚圆为王。

尚真王时期(1477-1526年在位),南征八重山、与那国等岛;1537年尚清王时期,琉球王国攻占奄美群岛,达到历史最大版图,其所谓“三省三十六岛”局面形成。此后直到16世纪中叶以前,琉球因为中国明朝的海禁、朝贡体制下东亚的和平环境、以及琉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琉球获取东北亚与东南亚之间贸易的庞大利润。

清朝入主中原后,中国对琉球的册封关系继续保持,琉球依然向清朝称臣纳贡,双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来源:历史闲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