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叠彩区因辖区内叠彩山而得名。唐代文学家元晦在《叠彩山记》中记载:“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叠彩山岩层如彩缎堆叠,与漓江山水相映成趣,成为区域文化符号。区境历史可追溯至秦代桂林郡,汉属始安县,唐为桂州治所,1979年正式设立叠彩区,现为桂林
一、叠彩区整体名称来源
叠彩区因辖区内叠彩山而得名。唐代文学家元晦在《叠彩山记》中记载:“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叠彩山岩层如彩缎堆叠,与漓江山水相映成趣,成为区域文化符号。区境历史可追溯至秦代桂林郡,汉属始安县,唐为桂州治所,1979年正式设立叠彩区,现为桂林市中心城区之一。境内虞山、伏波山等自 然地标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等红色遗迹,彰显其山水人文交融的底蕴
二、乡镇名称来源
1. 大河乡
因地处漓江支流大河(灵剑溪上游)畔得名。灵剑溪发源于尧山,流经辖区汇入漓江,历史上为农田灌溉与水运通道。明代属北附廓乡,1996年划归叠彩区,现以农业与生态旅游为主,境内上阳家村、潘家村保留传统农耕风貌 。
2. 叠彩街道
以叠彩山命名,涵盖叠彩山周边核心区域。清代属凤北镇,民国时期为桂林城北商贸要地,现存清代米行、麻行遗址及古驿道,是“山水城景”融合的典型街区 。
3. 北门街道
因位于桂林城北城门旧址得名。明清时期为桂林“北大门”,现存清代城墙残垣及“北门桥”,曾是湘桂古道货物集散中心,现仍保留老桂林市井风貌 。
三、特色地名来源
1. 虞山
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在山脚岩洞演奏韶乐教化民众,后人称此山为“虞山”,岩洞为“韶音洞”。《史记》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桂林虞山成为舜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现存虞帝庙、清代摩崖石刻“帝德五臣”等遗迹 。
2. 伏波山
因唐代在山上建伏波将军马援祠得名。东汉马援南征交趾途经桂林,民间传说其在还珠洞“试剑断石”震慑敌军,留下“试剑石”奇观。山上千佛岩保存唐宋摩崖造像,彰显军事与宗教文化交融 。
3. 芦笛岩
因洞口生长可制笛的芦荻草得名。唐代已有游人题刻,现存唐贞元八年(792年)壁书70余则。1959年开发为景区,洞内钟乳石奇幻瑰丽,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曾接待多国元首,有“国宾洞”之称。
4. 木龙湖
依托宋代护城河遗址人工开凿,因湖岸遍植木芙蓉得名。景区融合宋式建筑与自然山水,复建“古宋城”城门,展现桂林历史水系与园林艺术 。
5. 清风路
因道路毗邻漓江,取“清风徐来”之意。清代属凤北镇,民国时期为城北主干道,现沿线分布叠彩山公园、伏波山公园等景点,是休闲观光的重要轴线
叠彩区地名体系深刻烙印着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的双重印记。乡镇名称多与地理特征(如大河乡)、历史方位(如北门街道)相关,特色地名则承载着舜帝南巡、马援南征等传说及唐宋以来的文化积淀。例如,叠彩山以石纹叠彩得名,虞山因舜帝传说成为道德文化象征,伏波山见证军事与宗教融合,芦笛岩则串联起唐代游览史与现代旅游发展。这些地名不仅是地域标识,更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化载体——从漓江畔的摩崖石刻到古驿道的马蹄印记,从红色遗迹的革命故事到溶洞奇观的地质密码,每个地名都讲述着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其背后的文献记载(如《叠彩山记》)与考古发现(如虞山摩崖),为研究岭南文化传播、军事交通及岩溶地貌演变提供了珍贵线索,堪称“活态的桂林城市史教科书”。
来源:北京旅游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