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是心连心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动对方的心灵。"这句箴言如暗夜明灯,照亮我十六载乡村教途。十六年寒来暑往,我始终坚信:唯有以真心为犁,以关爱为种,方能叩开孩童心扉,让知识的嫩芽在信任的土壤中生根、抽枝、绽放。
【陈自学专栏】
乡村教师应有几把钥匙
原创作者|陈自学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是心连心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动对方的心灵。"这句箴言如暗夜明灯,照亮我十六载乡村教途。十六年寒来暑往,我始终坚信:唯有以真心为犁,以关爱为种,方能叩开孩童心扉,让知识的嫩芽在信任的土壤中生根、抽枝、绽放。
作为乡村孩子的引路人,心中需揣三心:装满孩童冷暖的良心,时时牵念成长的忧心,见证蜕变瞬间的开心。为人师表,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以实际行动为笔,以满腔热忱为墨,在孩子们的心田书写爱与责任,最终抵达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教育彼岸。
小细节,是解锁教育真谛的第一把钥匙。接手毕业班之初,我发现孩子们总带着几分拖沓:上课铃响仍在走廊游荡,作业本迟迟交不齐。教室里的《中小学生守则》赫然在目,智慧黑板的摄像头静静伫立,却没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思忖良久,我换了一种方式——每天提前两分钟站在教室门口候课。夕阳斜斜洒在走廊,我的身影成了无声的约定。孩子们远远望见,便收住嬉闹,三步并作两步奔进教室,低头抿唇的模样里,藏着几分心虚与自觉。久而久之,迟到拖沓的身影消失了,教室门口的等候,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成长契约。
还有那个校园篮球场上的追风少年,校队的核心成员,却突然一周杳无音信,连请假条都没有。电话那头,传来他沙哑的声音:"老师,我不想读书了。"放下电话,我立刻赶往他家。推开斑驳的木门,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疼:空荡荡的屋子杂乱不堪,母亲多年前走失,父亲嗜酒如命,家暴的阴影笼罩着这个少年。讲道理显然苍白无力,我蹲下身,看着他布满污渍的球鞋说:"跟老师回学校,我给你一个新篮球。"他猛地扭过头,清澈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小声追问:"老师,你说话算数吗?"那一刻,我知道,教育的契机来了。"今天回去就给你,全新的。"话音刚落,他眼睛亮得像星星,拖着竹凳弓着腰向我靠近,转头对父亲说:"我跟老师走,不用你送,我去收校服!"原来,再叛逆的外壳下,也藏着渴望被看见的真心。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恰恰印证了"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育者的眼睛,若能容纳每个孩子的独特;双手,若能捧住每颗心灵的温度,便会在细微处播撒下信任的种子,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平等沟通,是搭建心灵桥梁的第二把钥匙。传统教育中,教师常立于"传道者"的神坛,而我更愿做孩子们并肩前行的伙伴。那天,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传来,我放下红笔循声而去,只见政教处门口,一个女孩左手攥着手机,右手不停地抹着眼泪,对着视频那头歇斯底里地吼:"我就是不想读书!不用你管!"电话那头,母亲的怒骂声几乎要冲破屏幕:"不读书就打断你的腿!我们打工受够了白眼,都是为了你!"
细问之下才知,女孩的父母在浙江打工多年,一年仅回家一次。每次回来,总会带来最贵的鞋子、最新款的衣服、进口的手机,却唯独少了陪伴。爷爷奶奶忙于摘豆包,早出晚归,唯一的叮嘱便是"不听话就给你爸妈打电话"。空荡荡的家里,她只能对着鸡猪倾诉心事。视频结束后,我轻轻接过她的手机,柔声说:"老师懂你的委屈,爸妈在外辛苦,却不懂你最需要的是陪伴。但读书不是为了他们,是给你自己攒底气,以后想选什么生活,不用看人脸色。"同事也轻声附和:"老师就是你的家人,有事儿随时说。"女孩的眼泪渐渐止住,脸上阴转晴,像六月的天空褪去乌云。从那以后,我常有意无意地和她聊天,从家常到学习,她渐渐敞开心扉,不仅再也没提过退学,还主动融入集体,笑容越来越自信。原来,孩子要的从不是昂贵的物质,而是被理解、被看见的平等尊重。
真诚鼓励,是点亮成长动力的第三把钥匙。回溯自己的求学路,便深知鼓励的力量。小学前四年,我的数学成绩始终在及格线徘徊,直到五年级,张老师走进了我的课堂。他微胖的身材,笑容像春日暖阳,总能用最朴实的话语温暖我们。课堂上,一句"你真棒"能让我们开心一整天;课后,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更成了我前行的灯塔。记得有一次,同学们都在烧火煮饭,我却先完成作业再去帮忙,这一幕被张老师撞见。他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小年纪就这么自觉,长大一定有出息。"彼时的我不懂"出息"的深意,只红着脸低下头,心里却像揣了颗小太阳。
就是这一句句朴实的鼓励,成了我奋进的动力。课间回忆知识点,睡前梳理一天所学,上下学路上复盘一周内容,就连吃饭、上厕所都在默念公式。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级期末,我的语数成绩跃居全班第二、全乡第八,获得了一本封面印着羽毛的硬抄本。那片轻盈的羽毛,载着老师的期许,成了我逐梦的翅膀。六年级毕业,我以全乡第六的成绩考入重点班,学号也是6号。如今站在讲台之上,我常常想起张老师的话语,也学着用鼓励的力量,点燃乡村孩子们的希望之光。
温暖陪伴,是筑牢成长根基的第四把钥匙。对乡村教师而言,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生活中的守护者。课间,我和孩子们一起甩跳绳,绳子翻飞的"啪啪"声里,藏着最纯粹的快乐;操场上,师生篮球赛打得热火朝天,拉拉队的呐喊声震彻校园,汗水与欢笑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而对家长来说,陪伴更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基石"——它能筑牢心理安全感,减少孤独感;能通过言传身教培养自律与独立;能强化情感联结,让孩子学会沟通与共情。哪怕只是陪孩子完成一次作业,一起做一顿家务,既能倾听心里话,增进理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让孩子在陪伴中学会成长。
走在乡村教育的田埂上,我甘愿做那个举着灯盏的人,在孩子们的青春迷雾中点亮前行的路。我深知,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完美的雕琢,而是心与心的对话,是用真心唤醒真心。当乡村的孩子们被温柔以待,他们终将长成懂得爱与被爱的模样,让智慧在这里启迪,让理想在这里放飞——这,便是乡村教育最美好的模样。
作者简介:陈自学,男,生于1982年3月,来自云南临沧凤庆郭大寨。2009年8月投身教育,现于永德县班卡乡中心校工作,中小学高级教师,乡村教育的坚守者。其作品曾荣获第七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三等奖。
来源:校长智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