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都不演了!杨振宁去世12天,六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9:00 1

摘要:10 月 24 日的八宝山告别仪式上,国旗覆盖着他的遗体,无数人自发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2025 年 10 月 18 日,杨振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10 月 24 日的八宝山告别仪式上,国旗覆盖着他的遗体,无数人自发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先生离世才 12 天,竟有六大“刺耳的声音”冒出。

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实在让人寒心又不齿……

“一个改过国籍的人,凭什么能盖国旗?”

在某社交平台的热帖下,这条评论被点赞多次,后面还跟着一堆附和的声音。

可说出这话的人,恐怕根本没了解过杨振宁先生出国时的时代背景。

1945 年,23 岁的杨振宁拿着庚子赔款的奖学金赴美留学,那会儿的中国刚经历抗日战争,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更别说前沿的物理学研究。

国内连一台像样的粒子加速器都没有,想在理论物理领域深耕,出国深造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1955 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时,中美关系正处于冰点,回国的路被彻底阻断,这份国籍背后,藏着太多时代的无奈,而非对祖国的背叛。

即便身在国外,杨振宁也从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1971 年,中美关系刚有松动,他就顶着压力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科学家。

在上海科学会堂的演讲里,他把在美国看到的科技进展详细分享给国内同行;

回到美国后,他又组织全美华人协会,到处奔走呼吁中美邦交正常化,还多次写信给美官方,建议解除对中国的科技封锁。

2015 年,93 岁的杨振宁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 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

当时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这里,晚年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那些骂他 “不爱国” 的人,怎么看不见他留美时用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让世界记住 “中国科学家” 的名字?

怎么看不见他回国后捐出奖金设立基金,资助贫困学生读物理?

爱国从来不是一张国籍证明能定义的,比起键盘上的口号,先生用一辈子的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证明。

“钱学森先生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搞两弹一星,邓稼先先生隐姓埋名扎根戈壁,杨振宁怎么不回来?肯定是不爱国!”

这种对比的声音,在网络上一直没断过。

可这种强行捆绑的逻辑,本身就很荒唐 —— 爱国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每个人的选择都该结合时代与个人领域来看。

钱学森先生主攻的是航空航天、导弹工程,属于应用科学。

当时国家急需这类人才来巩固国防,他回国后能立刻投身实际项目;

而杨振宁深耕的是理论物理,这是基础学科,需要长期稳定的学术环境、大量的文献资料和顶尖的学术交流平台,在 1950 年代的中国,这些条件都不具备。

再看回国时机:邓稼先先生 1950 年回国时,国家刚启动 “两弹一星” 计划,急需核物理人才,他的回国恰逢其时;

而杨振宁在 1970 年代想回国时,国内的理论物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他曾在采访中说:

“那会儿回去,我能做的有限,不如在国外先把基础研究做扎实,等祖国需要时再回来。”

后来他确实这么做了 ——1997 年,他正式回到清华任教,一待就是 28 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中国理论物理的 “打基础” 上。

那些硬要把爱国圈进 “唯一标准” 里的人,根本不懂 “家国情怀” 的重量,纯粹是为了抹黑而故意挑事。

刺耳声音三

“你看央视都没报道他的葬礼,说明官方根本不认可他!”

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这种说法有多荒谬。

杨振宁先生去世当天,新华社就发布了近 2000 字的讣告,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科研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

就连八宝山的告别仪式,都是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主办,官方人士亲自到场送别,这难道还不够说明问题?

那些散播 “央视没报道” 谣言的人,要么是根本没上过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官网,要么就是故意选择性失明。

在他们眼里,只要能找到攻击点,哪怕编造谎言也无所谓。

可这种为了抹黑而造谣的行为,不仅不尊重逝者,更污染了网络环境,让不明真相的人被误导,实在可恨。

刺耳声音四

比造谣更没底线的,是拿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女士的婚姻开涮。

说 “翁帆是为了钱才嫁给他”,还有人翻出翁帆年轻时的照片,恶意揣测她的动机,甚至编造 “财产分割” 的假新闻。

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相互陪伴。

2004 年两人结婚时,杨振宁 72 岁,翁帆 28 岁,面对外界的质疑,先生曾坦诚地说:

“翁帆让我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她在一起,我能感受到年轻人的热情。”

这些年,不管是杨振宁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还是在清华上课,翁帆总是陪在身边。

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只要他们彼此愿意、相互尊重,就轮不到外人指手画脚。

那些躲在屏幕后调侃的人,根本不是关心真相,只是想靠恶意博眼球、赚流量。

把别人的私人生活当八卦消费,把没教养当 “敢说”,这种行为不仅恶心,更暴露了自己的浅薄。

刺耳声音五

“杨振宁就是年轻时在国外享受够了,老了才回国找尊敬、养老的!”

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很广,可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先生回国后的生活,就知道这话有多离谱。

2015 年,93 岁的杨振宁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后,没有像传言说的那样 “安享晚年”,反而比年轻时更忙。

每天早上 8 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桌上堆着厚厚的学术期刊和学生的论文,连周末都很少休息。

有学生回忆,先生 90 岁时还会亲自修改博士生的论文,连公式的推导步骤都要仔细检查,有时候邮件发过去,不到半小时就能收到回复,里面满是红色的修改批注。

除了教学,他还牵头做了很多 “打基础” 的事:2018 年,他联合北大、中科大的科学家发起 “中国基础物理研究计划”,募集了 2 亿多元资金,资助青年学者开展前沿研究;

2020 年,他又推动清华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让国内的学生能直接接触到世界顶尖的科研资源。

先生回国不是为了 “找尊敬”,而是带着对祖国的赤诚,想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给下一代。

这种无端的抹黑,不仅是对先生的不尊重,更是对所有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的伤害。

刺耳声音六

“杨振宁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没什么实际用处,根本不配叫‘泰斗’!”

说出这话的人,恐怕连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敢随意贬低一位改变了物理学发展方向的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的科研成就,早已写进了全球所有大学的物理教材里。

他在 20 多岁时提出的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解决了爱因斯坦毕生都没解决的 “统一场论” 难题,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基石之一。

1957 年,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 “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那一刻,全世界都知道了 “中国也能出顶尖的物理学家”,打破了西方对 “中国人搞不了基础科学” 的偏见。

那些贬低他成就的人,大概率连大学物理都没学过,只是跟着别人盲目起哄。

科学的价值从来不是靠外行的随口否定就能抹杀的,拿无知当勇气,用谣言抹黑科学家,这种行为不仅可笑,更暴露了自己的浅薄和狭隘。

杨振宁先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家国情怀。

那些在网络上恶意攻击他的人,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我们可以不了解,但不能随意抹黑;

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愿先生在另一个世界安息,也愿网络环境能少一些恶意,多一些尊重。

来源:不笑江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