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也是思政课!成都创新构建一体化语文思政育人体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8:24 1

摘要:“当我们在全国性的学术平台上分享成都‘思政行且知’的实践探索后,现场反响之热烈,超出预期——短短半天,就有来自全国的数十位参会教师主动联系,希望深入了解并借鉴这一模式。”近日,在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

“当我们在全国性的学术平台上分享成都‘思政行且知’的实践探索后,现场反响之热烈,超出预期——短短半天,就有来自全国的数十位参会教师主动联系,希望深入了解并借鉴这一模式。”近日,在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语文教师吴明渠,向全国教育同仁系统介绍了成都市大中小学“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的建设路径与阶段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认同。

这一从成都走向全国的“思政回声”,不仅体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思政”深度融合路径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成都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方面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区域经验,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了成都智慧。

这一获得广泛认同的“成都经验”,究竟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据了解,成都市大中小学“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教育局共同推出,通过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育人的元素,开发“语文思政课”系列内容,将思政教育与语文课有机融合起来,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

融合有道:

打破壁垒,构建语文思政新体系

2024年,成都市以“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为抓手,率先探索思政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有机融合。聚焦“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联动,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打破学段壁垒和学科壁垒,构建了一体化语文思政育人体系。

目前,联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史类学科教育专家、在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专家及成都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基于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挑选具备思政属性和成都本地特点的课文,研发打造了一套“语文思政课”教育示范课体系。

首批研发的9堂语文思政示范课覆盖小学至中学学段,其中小学6堂、中学3堂,主题涵盖文明友善、科学精神、文化自信与爱国精神等。课程紧扣语文教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与品德修养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小学示范课注重以生动故事、趣味活动传递基本道德观念;中学示范课结合经典文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一理念在具体课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例如,小学课程《西门治邺》以西门豹科学治水的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领悟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并巧妙延伸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古老智慧与成都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家乡自豪感;中学课程《老山界》通过红军长征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奋斗意志,并结合90后新农人王伶俐等当代典范,深化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在夯实课程内容的同时,项目也高度重视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共享。提取课程金句,依托网络平台广泛开展宣传推广;借助“成都舰”开放活动,走出校园开展语文思政教学实践课程,为成都中小学生共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全网传播量超10万次。

已编制完成的9堂“语文思政示范课”在成都市中小学开展线下落地教学,并在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举行课程观摩活动,让更多的师生进行交流;课程视频也同步上线“成都数字学校”教育平台,课程精准触达上几十万名注册用户,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全域共享;为思政教育数字化赋能提供了成都样本。

实践有方:

校社联动,实现知行合一新突破

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思政育人提供了坚实基础;而育人成效的真正彰显,则离不开实践模式的创新。“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系统构建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育人新范式,通过校社联动、师生互动、课内外协同,真正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

一方面,项目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思政要素嵌入文本解读、语言训练与思维培养中,实现了“文道统一”;另一方面,通过线下实践与线上资源双轮驱动,推动思政教育从“知”到“行”的转化。

在课程设计中,“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注重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以《京剧趣谈》为引,带领学生深入探寻四川特色剧种川剧的独特魅力与创新成就,并在城市街巷中寻觅川剧踪迹,于真实场景中体悟天府文化。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京剧与川剧脸谱,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文化理解力,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思政融合目标。

为确保课程精准落地,“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构建了从试点到优化的完整闭环,联动9所中小学,先行开展课程教学试点。通过在校内实施教学、课后座谈研讨、系统收集反馈的标准化流程,对课程设计进行多轮打磨,实现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显著提升了语文思政课的教学示范性与实效性。

“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的深入实施还建强了专业的思政教研队伍,打造出一批广受认可的思政“金课”,并配套建成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此举不仅将思政工作扎实融入大中小学课表,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有效提升了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体系有为:

全域推进,贡献思政改革成都经验

在既有成果之上,成都正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立足新起点,2025“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将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实举措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通过课程引领、研学贯通、资源整合和宣传推广的协同推进,促进成都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让思政教学真正“入脑入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成都经验”。

项目将以“思政+语文”课程融合为核心抓手,在2024年首批9堂示范课基础上,新增开发9堂优质语文思政课,形成覆盖小学中高段、初中至高中共9个年级、18堂课的层级递进课程体系。通过面向全市23个区(市)县开展课例征集,系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红色基因、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依托高校专家、教研员与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审团队,以说课展示、磨课研讨等方式,精选优化9个示范课例,全面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示范性与适配性。

在课程实施路径上,项目将推动开展场景化教学创新,联袂本地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教学案例;推进课程全程录制与数字化转化,建设共享资源库;联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全市思政语文教学研讨会,通过示范课展示、经验分享、专题培训等形式,推动成果全域推广。

纵观“思政行且知”的探索之路,其核心始终清晰:思政教育是铸魂工程,语文课程是载道之体。“思政行且知”实践课堂的持续深化,正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生动践行。从2024年的9堂精品课到2025年的全域深化推进,成都正以语文为桥、以实践为径,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未来,成都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