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法国巴黎一家法院开审了个挺特殊的案子,10个人因为在网上传“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本来是男的”这种假消息被起诉。
最近法国巴黎一家法院开审了个挺特殊的案子,10个人因为在网上传“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本来是男的”这种假消息被起诉。
这案子审了两天,不光让缠了布丽吉特好几年的阴谋论又冒头,还扯出跨国舆论和言论自由边界的事儿,法国那边好多人都在关注。
这10个被告背景差得有点多,有搞技术的计算机科学家,还有说自己常年在推特活跃的残疾人。
本来这俩群体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就凑一块儿传一个谣言了?挺让人纳闷的。
检方说他们在社交平台发了不少针对布丽吉特的内容,不光拿所谓的“性别问题”开玩笑,还编了个“布丽吉特出生时用了她哥哥名字”的瞎话,甚至说“主流媒体故意瞒着真相”。
结果这10个人全拿“言论自由”当挡箭牌,说自己发的要么是“对公众人物的讽刺”,要么是“讨论公共话题”,不是故意攻击人。
不过法国2016年出过个《数字共和国法》,里面明确说网上传假消息害人名誉,最高能判1年牢还罚1.5万欧元,真要是按这个法算,他们这“言论自由”的借口怕是站不住脚。
这案子里还有个关键人物,就是布丽吉特的女儿蒂菲娜・奥齐埃,她是唯一出庭作证的人,布丽吉特自己没去。
蒂菲娜跟法官说的那些话,听着还挺让人揪心的。
她说是这些谣言跟影子似的甩不掉,让她妈根本过不了正常日子,连出门参加个公开活动都得琢磨半天,生怕又引出新谣言。
我之前查过,布丽吉特这两年公开露面的次数确实少了不少,尤其是非官方的场合,比前几年少太多了,看来这谣言对她影响是真不小,不是随口说的。
其实这事儿不是第一次闹到法院了,有关布丽吉特的性别阴谋论早2021年就有了,是俩法国女的挑起来的。
一个说自己是独立记者,另一个还搞灵媒那套。
结果呢?那灵媒的YouTube账号2021年底就因为老传政治人物假消息被封了。
不过说真的,现在有些人就爱给自己安个“记者”名头,显得自己说的话靠谱,其实根本没在正规媒体干过,法国新闻记者协会都不认,这种人传的消息能信吗?
后来布丽吉特2022年就把这俩女的告了,说她们诽谤还侵犯隐私,最后赢了官司拿了赔偿。
这次庭审上,蒂菲娜还专门澄清了个事儿,就是之前有人传的#JeanMichelTrogneux这个标签,说这是布丽吉特的真名。
结果蒂菲娜说这其实是她舅舅,也就是布丽吉特弟弟的名字,最近还见过呢,身体好得很。
我还看过2022年《法国费加罗报》对她舅舅的采访,她舅舅说自己名字被这么瞎用,跟家人都吓着了,本来不想露面,没办法才出来澄清,你说这躺着也中枪的事儿,多冤啊。
从2021年谣言冒头,到2022年起诉赢了第一波,再到现在巴黎法院审这10个人,布丽吉特对着谣言其实没松过手。
本来想吧,2022年胜诉之后,谣言能少点,可没想到还有人接着传,甚至还参考了国外的内容。
这事儿也能看出来,网上的谣言不是告赢一次就能彻底消失的,得一直盯着,不然很容易死灰复燃。
这案子还扯出个美国人,就是极右翼评论员坎迪斯・欧文斯。
庭审的时候有好几个被告都承认,自己发的内容要么参考了欧文斯的视频,要么转了她的帖子。
更巧的是,马克龙夫妇已经在美国特拉华州把欧文斯也告了,说她传类似的假消息,现在这案子还没审完。
不过跨国传谣言这事儿挺难管的,美国和法国对“言论自由”的说法不一样,美国更偏向保护政治言论,法国更看重保护个人名誉,到时候这案子怎么判,还真不好说。
搞不清为啥有人会专门盯着一个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编瞎话,还要跨国传播,这到底是为了博眼球还是有别的目的?
其实这案子背后,还能看出布丽吉特和马克龙的婚姻一直受舆论盯着。
他俩2007年结的婚,认识的时候马克龙在亚眠普罗维登斯中学上学,布丽吉特是那儿的老师。
布丽吉特比马克龙大24岁,还有三个孩子七个孙辈,这段“师生恋”从一开始就有人质疑。
2007年他俩结婚的时候,法国有一半多的人觉得这婚姻可能影响马克龙以后搞政治,到2022年马克龙连任,质疑的人少了点,但还是有人揪着年龄差说事儿。
这次的性别谣言,说白了就是把对他们婚姻的质疑换了个形式,进一步把布丽吉特的隐私给扒出来了,挺不地道的。
现在不管是巴黎审的这10个人,还是美国特拉华州待审的欧文斯案,其实都绕不开一个问题:跨国的谣言怎么管?言论自由到底能不能当传假消息的借口?很显然,每个国家的法律不一样,处理起来就容易卡壳。
比如欧文斯在美国发的内容,能通过VPN或者跨国社交平台传到法国,法国想管,还得考虑美国的法律怎么定,这中间的协调工作就很麻烦。
而且还有个点得说,公众人物虽然得接受大家的监督,但不代表连隐私都没了。
布丽吉特作为法国第一夫人,确实会被关注,但关注她的工作、她参与的公益活动没问题,编她的性别谣言、扒她家人的信息,这就越界了。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有些人为了流量或者别的目的,就盯着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造话题,根本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最后害了别人,自己也可能惹上官司。
至今巴黎法院还没公布这10个人的判决结果,但这案子其实给不少人提了个醒。
网上说话不是没边界的,“言论自由”四个字不能随便用,传假消息害了人,该承担的责任跑不了。
更何况,咱们普通人看到关于公众人物的消息时,也别着急转发,先想想这消息靠谱吗?有没有来源?别不小心成了谣言的帮凶。
总的来说,布丽吉特这起谣言案,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欺凌案,它还藏着网上谣言传播的套路、跨国治理的难点,还有公众人物隐私保护的问题。
希望不管是巴黎的案子,还是美国的诉讼,最后都能有个公正的结果,也能让更多人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随便传假消息,迟早要付出代价。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