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在田,颗粒归仓——中国秋收新图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8:06 1

摘要:农谚有云:“秋分一到,谷场见稻。”秋分的到来,意味着广大农民即将迎来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刻。此时的黑龙江大地上,大型收割机并排作业,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穿梭,仿佛田间“阅兵”;内蒙古通辽市近2000万亩玉米秋收也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千里沃野一片繁忙景象。如今,全国秋粮

农谚有云:“秋分一到,谷场见稻。”秋分的到来,意味着广大农民即将迎来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刻。此时的黑龙江大地上,大型收割机并排作业,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穿梭,仿佛田间“阅兵”;内蒙古通辽市近2000万亩玉米秋收也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千里沃野一片繁忙景象。如今,全国秋粮主产区的收获进度已超过八成半,冬小麦播种也已完成逾一成。尤其是在黄淮海地区,尽管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前期遭遇持续降雨,给秋收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秋粮收获仍然顺利推进,实属来之不易。

“抢”字当头,农人们与时间赛跑,与大地争粮。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各地全力以赴,确保秋粮抢收抢烘顺利进行。

在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田野间一片金黄。持续降雨让土壤变得松软、积水严重,普通轮式农机难以下地作业。为此,履带式收割机被紧急调配投入使用。针对黄淮海地区履带式收割机保有量不足、供需缺口大的实际情况,农业农村部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强化机具调度和跨省统筹,确保农机资源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最需要的地方,累计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超过20万台。

玉米收下后若赶不上晴天晾晒,极易发霉腐烂。为此,各地粮食烘干塔昼夜不停运转,农事服务中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人歇塔不歇”,将湿玉米快速烘干至安全储存标准,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除了固定烘干设备,农业农村部还调动上千台移动烘干机,助力秋收成果顺利入库。

在这场秋收竞速赛中,人们不仅看到了“多收一分是一分”的拼劲,也见证了科技带来的巨大力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突破1.4万亿斤,科技成为粮食丰收背后的“密码”。

放眼田间地头,许多原本只能靠天吃饭的地块,如今已变身为“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已超过10亿亩。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重大品种不断涌现,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打包采棉机、大马力拖拉机、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先进农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丘陵山地专用拖拉机的研发和推广也在加速推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5%。智能网联等数字技术的普及,让手机成为新农具,农业生产方式正从“靠力气种地”转向“靠科技吃饭”,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粮食储存环节,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遍地开花,为农户提供粮食干燥、清理等一站式服务。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农户储粮技术指导,大力推广科学储粮装具,使农户储粮损失率比十年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现代化粮仓配备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先进技术,将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增产,也要减损,二者缺一不可。

可以看出,科技的加持让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大国粮仓愈发充实稳固。然而,极端天气近年来频发,给粮食安全带来新挑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为此,必须不断强化灾害预警预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研发更多智能农机,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从田间丰收到颗粒归仓,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来源:五常融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