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回击预制菜婚礼:多渠道投诉,至今无结果,早就找了律师起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7:46 1

摘要:婚礼当天花了37万元,后厨却是一排微波炉加热袋装预制菜,鸡肉还没熟透带血;

婚礼当天花了37万元,后厨却是一排微波炉加热袋装预制菜,鸡肉还没熟透带血;

酒店不承认问题、反发律师函要求删帖道歉,李女士报警、投诉、起诉多管齐下到现在仍没等来实质回应,后厨监控也迟迟不公开

说白了,这场婚礼的惊喜变成了惊吓

10月19日午后,仪式刚落幕,李女士穿着婚纱去敬酒,伴娘悄悄提醒有亲戚说鸡肉不熟,她借口补妆绕到后厨,一推门就看见整排微波炉在轮番加热,冰柜里拿出来的袋装食品拆了就进炉,货架上整箱“预制菜”字样的纸箱印着红烧排骨、清蒸鱼、八宝饭那些菜单上的主菜

她掰开一块刚出炉的鸡肉,里面还渗着淡红色的汁,跟亲友说的“顶多六分熟”对得上

这画面,谁看了不心里一沉

换句话说,现场体验一下子塌了

桌上菜品口感被连连吐槽“像速食加热”,摆盘也简陋得让人难以相信是高价宴席

有做餐饮的亲戚当场判断这桌菜的成本顶多两千左右,八千八一桌完全溢价,还提醒带血的鸡肉属于加热不到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点

我能理解李女士的那口委屈——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刺耳,亲戚的眼神也跟着改变,谁都会难受

更扎心的是,当天下午她找到了婚宴负责人张经理,摊了后厨照片和鸡肉实物,要求解释与赔偿

张经理的回应是“菜单没承诺全现制,预制菜合法合规,鸡肉带血可能个别情况”,既不道歉也不补救,只建议“别影响婚礼氛围,后续再说”

这话听着像是要把问题往后拖,现场的怒火更难压

争了近一个小时,对方只留下“会上报领导,31号给答复”,人就去忙其他客人了

到这一步,双方的信任基本散场

第二天酒店换人接待,运营总监态度更硬:“酒店使用预制菜合法合规,不存在过错,是你拍后厨、传播照片影响酒店声誉,需要删帖并公开道歉”

李女士当场拒绝

紧接着10月21日,她收到了酒店委托律师发来的律师函,指出其行为侵犯名誉权,否则将起诉

让人费解的是,消费者对用餐体验提出质疑,得到的却是律师函而不是解决方案

这不是个别酒店的选择,已成一些品牌处理投诉的“熟练流程”

李女士没有停下维权

当天就报警,民警到场看了证据,给出的意见是经济纠纷,建议协商或走法律途径;

第二天她又向12345详细反映,要求市监局介入

从10月21日开始她天天打电话查询进度,得到的都是“正在处理中,请耐心等待”,到10月28日也没有实质反馈

与此同时,她联系酒店的区域运营中心和总部邮箱,得到的回复不是沉默就是“记录情况”,然后就没有然后

这样的等待,像在雾里摸索,既看不见路也见不到人

早在婚礼当天她就找了律师,10月20日提交诉讼,请求退还婚宴费用、赔偿精神损害并公开道歉

截至10月28日法院尚未出具立案回执,律师解释立案审核需要过程,可能要几个月才能明确

到2025年10月30日,她仍没收到市监局的实质反馈与法院立案回执,维权还在等,酒店也没公开后厨监控,只是继续关闭部分视频评论,依旧没正面道歉或给出合理赔偿

这份拖延,本身就是一种消耗

网络上的声音倒是跑得更快

10月25日她在抖音发了1分20秒的视频,摆出后厨照片、带血鸡肉、菜单和支付凭证,到10月28日播放破2000万,评论超10万

大量网友支持“不能让高价宴席用预制菜糊弄”,也有人分享类似遭遇,酒店官号评论区一度被“预制菜婚宴”“退钱道歉”刷屏

有网友直接点名要看后厨监控,酒店没有回应,只关了部分评论

公开透明的最短路径,偏偏被绕开了

把视野拉远一点,这不是孤例

近段时间

西贝、太二酸菜鱼、绿茶等品牌都曾卷入预制菜风波,绿茶餐厅悄悄撤下“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

同城里

今年10月浦东某国际品牌五星酒店也被博主曝光八千八一桌婚宴用预制菜、菜凉上慢、试菜与正餐差距大,酒店同样发律师函要求删帖道歉,甚至有人气主播下场“寻人”把关注度推高

你看,热度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忽略

监管层面已注意到这一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9月21日发文提到

国务院食安办已组织多部门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明示制度,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这句话其实很关键:不是要否定预制菜,而是要把使用情况明明白白写出来,让消费者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别把“现做”与“复热”混在一道光影里

说到预制菜,我们也需要把事实摆正

京东平台显示,国联水产两斤重的预制青花椒烤罗非鱼卖29.9元,同重量鲜活罗非鱼36.8元,规模化生产确实带来价格优势

一些专家也在不断科普

江南大学的洪巍提醒,风波的核心是信任危机,是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诉求,企业要正面回应实际关切

中国农业大学的罗云波则强调

预制菜并非天生不安全或没营养,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守法、监管有效、标准完善,餐饮企业应明示使用情况

行业实操的毛军话糙理不糙:用预制菜却宣称现炒,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会破坏市场秩序

食品科学专家朱毅补充:速冻技术能较好保留营养,短期口感可媲美鲜品,但需要标注“最佳食用期”,消费者要看配料表与营养标签,用市场选择倒逼品质提升

这几条拼在一起,大意是“你可以用,但要诚实、要规范、要把质量讲清楚”

我们也不是没见过正面样本

2024年,老乡鸡被质疑使用预制菜,没有躲,而是公开菜品溯源报告

用颜色把加工方式标出来:绿色现做、黄色半预制、红色复热预制,信息直接给到消费者

结果是赢得了好感,风波很快平息

这种直面争议的做法,说到底是承认顾客的判断力,把选择权还给对方

另一个案例是杭州某酒店婚宴上菜慢、菜凉的吐槽,酒店同样发律师函,但事件并未酿成大波,公众却开始讨论企业维权的边界

可见,沟通方式常常决定后续走向

回到这场婚礼,我的看法很朴素

酒店为什么会用预制菜?

可能是成本与稳定性、出菜效率、供应链标准化,这些都可以理解

但只要消费者明确提出“要现制、有特色”,价格也到了这个位阶,信息不对称就不该再被当作操作空间

更何况鸡肉不熟这种基本功问题,现场就该先止损

说白了

把后厨监控公开,把菜单标注清楚,愿意吃预制就按性价比,想吃现制就按手艺定价,谁也不吃亏

消费者不是不讲理,只是不愿被蒙在鼓里

到10月28日傍晚,李女士坐在沙发上翻评论,婚纱还挂在衣柜里,桌上摊着律师函、诉讼材料和一张密密麻麻的维权时间表,每一条后面都画着“待处理”的问号

她又拨了12345,听筒里还是熟悉的“正在处理中”

今天的最新进展也不复杂:2025年10月30日,她仍未收到市监局的实质反馈和法院立案回执,酒店依旧没有公开后厨监控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类纠纷的真相往往卡在一扇门里——那扇后厨的门

下一步,到底是酒店选择主动披露、用证据说话,还是继续按兵不动,留给公众的耐心不会无限延长

当标准落地、明示成常态,信任才会归位,婚礼上的菜,才能回到“好吃又体面”的本意

来源:兮兮剧解析

相关推荐